(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里,一块块蓝色光伏板鳞次栉比、铺陈排开,将沙海变成绿能涌动的“蓝海”。近年来,达拉特旗依托光伏基地建设,推广应用“光伏治沙”模式,实现光伏板上发绿电,板下治理沙漠生态,既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也促进库布其沙漠治理。图为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新华社
本报记者 | 于水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陈铮在答记者问时介绍,“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战略定位,在能源保供、绿色转型、产业创新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煤炭产量、新能源装机、新型储能装机等多项指标跃居全国第一,有力夯实国家能源安全根基。
“内蒙古全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陈铮从五个方面就发展成效进行了详细阐述。
——能源保供任务高质量完成。煤炭方面,“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煤矿核增产能1.79亿吨,新建产能7700万吨,承担煤炭保供任务量占全国1/3以上,居全国第一。电力方面,“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千方百计增电源、保外送,新增电力装机1.36亿千瓦,电力外送规模提升63%。油气方面,内蒙古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原油产量达到320万吨,天然气产量319亿立方米,外送量占比稳定在60%以上。全力做好民生能源保障,坚决守好用能底线,守护“万家灯火”底气更足。
——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内蒙古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新能源装机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提前一年完成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火电目标,截至今年10月底,新能源装机规模再创新高,在全国率先突破1.5亿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每发4度电中,就有1度多来自新能源,电力供给绿能充沛,电力发展“绿意”正浓。
——传统能源产业提档升级。内蒙古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内生裂变”实现传统产业全面焕新。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绿色煤矿、智能化煤矿占在产煤矿的比例分别达到61%、74%。内蒙古深入开展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新建煤电机组全部采用超超临界等先进发电技术。
——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内蒙古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18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起步成势,截至今年10月底,建成绿氢产能6万吨,占全国近50%;建成新型储能113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内蒙古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推动新能源与算力、晶硅、合金新材料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协同互促的良好局面。
——能源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内蒙古优化审批建设手续,新能源和电网工程办理时间压缩近一半,由半年压减至3个月左右。内蒙古率先开展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今年7月1日实现新能源全面入市。蒙东电力现货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蒙西电力现货市场成为全国第5个转入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
在新形势下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也是内蒙古能源工作的重点。陈铮介绍了内蒙古应对新能源消纳挑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是外送扩容。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特高压绿电交易,已与北京、天津等8个省份建立合作关系。今年前10个月,新能源外送电量近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60%,占全国1/3以上。
二是抓绿电本地消纳,打造绿能非电利用“试验田”。内蒙古创新推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六类市场化消纳场景,招引绿色高载能产业,试点建设零碳和低碳园区。今年1月至10月,全区新能源本地消纳电量约1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20%。全区已形成绿氢产能6万吨/年,居全国第一。同时,布局绿氢氨醇产业,今年绿氢产能将冲刺20万吨目标,形成全产业链优势。
三是抓调节能力提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器”。内蒙古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乌海、赤峰芝瑞抽水蓄能项目,巴彦淖尔太阳沟、包头美岱抽水蓄能项目均已按计划开工。在电网关键节点、新能源富集地区,内蒙古统筹布局新型储能项目,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目前,储能项目已涵盖锂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预计到今年底,全区新型储能建成装机规模达到1600万千瓦,继续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