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湖边,赓续“上甘岭”的铁血精神
——记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
文—本刊记者 贾文杰 通讯员 田健 张志伟
中队官兵整齐队列返回营区江城武汉,东湖之滨,驻守着这样一支英雄的连队——它诞生于1931年,以参加黄麻起义的农民赤卫队为骨干,历经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20世纪60年代,因任务需要进驻东湖,历经十余次改革调整,现为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
一面破碎的旗帜,承载着这个中队在上甘岭的铁血无畏,静静陈列在中队的荣誉室里。381个弹孔,70余年前残留的硝烟与焦土,无声诉说着先辈们浴血拼杀的传奇功绩。旗面上,“英勇向前,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15个大字,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如星辰般熠熠生辉。
日前,中队荣誉室里又新添了24件珍贵的文物。3名抗美援朝老兵后代将保存至今的军功章、搪瓷杯、书籍等文物郑重交到中队第28任指导员杨征宇手中。接过文物时,杨征宇清晰地感受到老人掌心的温度与微微的颤抖。
“我们期待年轻的战士能从这些文物中,读懂八连‘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精神。”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之子崔遂川在捐赠仪式上说。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中队的前身正是上甘岭“特攻八连”。
1952年,深秋的上甘岭,漫天炮火如雨点般倾泻而下。597.9高地的1号坑道中,志愿军134团3营8连官兵在时任连长李保成的带领下,凭借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战斗精神,连续坚守坑道43天,歼敌1765人。在全连战至只剩9人的情况下,上甘岭的防线依旧未被攻破,最终将带有381个弹孔的战旗插在上甘岭的主峰。
毛主席曾说:“历史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上甘岭没有被攻破,是个奇迹。”
从此,“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成为激励一代代官兵的队魂,也成为中队战士们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一往无前、勇敢战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0年春节,疫情突发,火神山医院警卫勤务紧急启动。当中队下达“组建党员先锋队,担负火神山医院重点区域警卫勤务”的通知时,中队战士张长胜心里又急又热:身边党员战友们收拾装备出发执行任务,我却只能在后方看着!
那晚,张长胜在宿舍里一笔一画写下请战书。第二天一早,他把请战书郑重地交到中队党支部,眼神里没有丝毫犹豫。
中队领导看着这份沉甸甸的请战书,又看了看眼前这个平时训练从不叫苦的小伙子,最终同意他作为“预备队员”,跟随党员先锋队一同行动。
“这就是我们中队的传统,当时我虽不是党员,但是只要有紧急任务,不管多难多险,大家都会冲着、抢着、赶着往前顶。”
第一次执行警卫勤务,是在城郊的隔离点外,寒风裹着冷雨打在脸上,张长胜却站得笔直。他负责登记出入人员信息、协助转运物资,从清晨到深夜,防护服里的作训服湿了又干,护目镜上满是水雾,他却从没喊过一句累。
听着救护车的汽笛声音来回奔波,张长胜告诉自己:“扶危渡厄本就是军人天职。”半个月后,中队党支部收到了张长胜的入党申请书。经组织考察,鉴于他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突出表现,批准他“火线入党”。当举起右拳,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时,张长胜的眼眶红了——从递交请战书到成为一名党员,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担当。
上甘岭的魂,新时代的兵
丰子铭是中队的老兵,从2015年下连,至今已有10年。初来时,他对上甘岭战役并不怎么了解,对那面布满弹孔的战旗也充满了好奇。慢慢地,在光荣历史的熏陶中,他逐渐开始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如今,谈起那场气壮山河的上甘岭战役时,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6个连队1个支部”的故事。
在上甘岭战役中,8连参战135人,在仅剩9人的惨烈战况下,又先后从其余单位补充355人。最后,来自16个单位的战士在上级指示下统一编入8连,成立坑道党支部,统一领导。
“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战争年代,老英雄们在组织安排下紧紧团结在坑道党支部周围,形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如今在和平年代,我们身负的工作虽有不同,但依然需要对党忠诚,听从组织安排,高标准完成任务。”丰子铭说。
2024年初,一场强降雪突袭武汉。一夜之间,城市道路已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给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全中队集合,立即投入除雪救灾工作。”危急时刻,中队党支部迅速下令集结,以10人小组为单位,由党员干部带领,组成党员先锋队,投入破冰除雪行动。
“武警同志,辛苦了!喝杯热水暖暖身子。”辖区居民看到官兵们冒雪除雪,纷纷拿出热水、毛巾,有的还主动加入除雪队伍。经过一整天的奋战,一条条堵塞的道路终于畅通,军民同心的身影在冰雪中交织出了最动人的画卷。
“在这次行动中,我真切体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的重要性。”丰子铭说。
在中队荣誉室,还有一面“出国作战第一功”的锦旗,它的故事还要追溯到上甘岭战役之前。
柴云振(中)与中队官兵亲切交流1951年,柴云振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朴达峰阻击战中,时任8连7班班长的柴云振接到命令率部夺回阵地。他带领全班战士,冒着密集的炮火,从左右两侧向敌人发起猛攻。子弹打完后,他又孤身一人与敌人展开贴身肉搏,先后歼敌200余人。在肉搏中,他的食指被敌人咬断,头部腰部多处负伤,直至昏死过去......
这场战斗中,柴云振所在的班攻克三个敌占山头,捣毁敌指挥所一座,对巩固我军阵地起到了关键作用。战斗结束后,志愿军政治部授予柴云振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如今中队已将7班命名为“柴云振班”,引导战士们继承和发扬英雄前辈“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精神,并陆续涌现出以余沛海为代表的一大批训练尖子。
2021年,“柴云振班”班长余沛海参加武警湖北总队军事体育运动会。正值备战的关键阶段,他在一次训练中却不慎扭伤脚踝,导致距腓前韧带断裂。
“要不要放弃比赛?”面对抉择,余沛海停留在班荣誉墙前,柴云振浴血奋战的事迹再次燃起了他的斗志,“柴老英雄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奋勇杀敌,我这点伤算什么?”于是,他下定决心,保守治疗,继续备战。腿脚不便,他就绑着护具咬牙坚持,每天到器械场坚持负重完成400个引体向上;到健身房利用杠铃、哑铃等器材锻炼专项素质。最终,在比武竞赛中,他斩获了个人全能和单杠双料第一。
走进余沛海的宿舍,在他的床头信息卡上,“最崇拜的人”一栏答案毫无悬念:柴云振。而在英雄的名字右方,他郑重地写下自己的信条:“打仗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军人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既是穿越时空与英雄的对话,也是属于新时代战士的钢铁誓言。
榜样引领方向,骨干冲锋在前
在2025年武警部队政治教员集训比武中,副中队长许智强为中队捧回了一等奖桂冠。面对夹道欢迎的战友,他诚恳地将荣誉归功于集体:“没有组织的培养和大家的支持,绝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
正如他所说,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数年磨一剑的沉淀与蜕变。几年前,初登讲台的许智强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适应期。他精心准备的课程,换来的却是台下的沉寂与困倦,以及指导员紧锁的眉头。一位战士的直言点醒了他:“我们想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走进心里的实在话。”
这番话如当头棒喝,让许智强幡然醒悟:没有心与心的共鸣,再精深的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自此,他改变了工作方法:训练场上、班排宿舍里,总能看到他与战士们拉家常、聊时事的身影。他将战士们关心的现实问题与鲜活故事悉数融入教案,更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班长们求教带兵育人的方法。渐渐地,他的课堂上,那些带着训练场温度的故事与说理,终于赢得了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
今年,许智强被选定代表湖北总队参加武警部队政治教员集训比武。面对这场顶尖较量,他开启了高强度备战的日夜: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理论难背就逐段拆解、分块消化;授课不够出彩,就主动请全队战友现场“挑刺”;教案反复打磨,积累下千万字资料的深耕细读......
最终,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他从81名顶尖政治教员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2024年,在支队军人体育运动会上,中队战士侯虎超最终力压群雄,夺得狙击手专业第一名。成绩的背后,是超出常人的付出。他坦言:“赛前训练困难不小。我们中队任务多元,不像全训单位那样有充足的整块训练时间。”正因如此,他一开始并未抱有太大信心,但也清醒地意识到:唯有抓住一切碎片时间加练,才可能在这场尖子对决中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狙击手,侯虎超格外看重心理素质的锤炼。他至今铭记教员送他的八个字:“心若冰清,天塌不惊。”在他看来,击发那一刻,必须全身心沉浸,排除一切干扰。“身体放松,大脑放空。不去想结果,只按训练的节奏来。”
比赛中,最考验人的莫过于隐显靶射击——目标在左右两侧随机闪现,每次仅出现2秒,射手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4发射击,容错率极低。
如今的成果,终究源于日常的积累。侯虎超向来以自律著称,多年来早已将吃苦耐劳淬炼成习惯。“论军事素质,全中队没几个人能超过我。”他语气坚定,“从列兵时期起,我就主动参加特战集训,也为比赛胜利打下了扎实基础。”言谈之间,是一名老兵从血汗中淬炼出的底气与自信。
传承红色基因,建设过硬中队
中队“硬骨头四班”班长岳晓宇所带领的集体,前身是声名赫赫的“猛虎四班”。2021年,随着中队党支部重塑各班排,一个新的使命被交到他们手中——要在警卫任务中磨砺成一把无坚不摧的“尖刀”,成为全中队学习的榜样。
在四班班级左侧墙壁上,“打不垮、拖不烂”六个字赫然高悬。在班长岳晓宇看来,这不仅是口号,更是“硬骨头精神”最直接的诠释——为兵者,就当百折不挠,就要有那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气与魄力。
日常带兵中,岳晓宇反复强调:“谁都不能轻言放弃。”他坚信:短板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只要肯在训练中不断打磨、在挫折中持续改造,每个人都能突破自我,走向胜任。
“今年新下连的两名战士,刚来时并不突出,”岳晓宇谈起他们,语气里难掩自豪,“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锤炼,现在无论是执勤还是军事训练,他们都已能独当一面,表现甚至优于不少同批战友。”
这个优秀的中队连续30年被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和“四铁”先进单位,23次荣立集体一、二等功,党支部19次被表彰为“基层先进党组织”。
今年10月,杨珂被任命为中队的第30任中队长。从得知任命那一刻起,他的心情便难以平静:“第一反应是震惊,紧接着是持续的焦虑。这种压力源于对自身能力的审视,更源于对这份厚重历史的敬畏——我怕自己带不好,辜负这支荣誉连队。这份责任,至今沉甸甸地压在我肩上。”
上任后,杨珂迅速将“给支部一封信”活动作为打开局面的重要抓手。在他看来,这些匿名渠道是倾听真实声音的关键。“无论带中队还是带团队,不了解身边人在想什么,工作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带出凝聚力。”
他视这一系列动作为“组合拳”:通过广泛收集兵情,再借助“军中诸葛会”召集支委和骨干集中研判、精准施策。“我们鼓励大家说真话,哪怕话不好听,难听的声音往往最有价值。”
杨珂坚信,一支部队的根本在于凝聚力和向心力。“心气聚不起来,就形不成战斗力。只有全员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才能创造出超越以往的业绩。”
跨年夜中队官兵集合列队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