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截至目前,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已突破八百大关,从2024年底的757只稳步增长至808只,种群结构持续优化。这是11月21日,记者从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上获悉的。
大熊猫圈养种群何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中外专家在大会配套活动大熊猫保护交流合作对话上,共同揭晓了背后的科技密码与合作故事。
活动现场 陈俊伶摄
国际合作共筑成长之路
大熊猫不仅是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更是连接中外文明的“友谊使者”。截至目前,中国已与全球20个国家、26家机构建立起大熊猫保护合作网络,共同成功繁育大熊猫43胎71仔,为世界珍稀物种保护树立了合作典范。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李明喜在会上回顾了国际合作带来的关键技术突破。他举例说,过去为大熊猫做体检必须实施麻醉,甚至需将其关入狭窄的压缩笼中。2005年,基地引进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的行为训练技术,通过“目标引导”方式,让大熊猫学会主动配合B超、采血等检查,极大提升了健康监测的安全性与效率。
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曾是世界性难题。中外团队共同研发的“交换育幼法”通过在母熊猫哺育一只幼崽时,循序渐进地将另一只也送入其怀中,使母猫逐渐接受同时哺育两仔,这项技术将双胞胎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90%以上。在日本和法国,中国专家指导当地团队运用此项技术,成功实现了大熊猫双胞胎的自然哺育。
2017年,基地成立环境丰容专项工作组,系统引入国际先进的动物福利理念,促进大熊猫健康成长。通过设计益智取食器、感官刺激玩具和多层次运动场,大熊猫的刻板行为减少约60%,自然行为表现更加丰富。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全球开花结果,可以期待,未来还有更多大熊猫幼崽将在海外诞生。印度尼西亚野生动物园创始人詹森·马南桑欣喜地透露,2017年赴印尼的“湖春”与“彩陶”已成功接受人工授精,预计近期将传来好消息。“我们与中方专家保持密切沟通,即使是凌晨发出的咨询,也能很快得到回复。”他说。
科研创新点亮繁育之路
大熊猫种群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德生指出,我国科研团队已逐步攻克大熊猫“发情难、受孕难、育幼难”三大难关。
通过系统的B超妊娠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大熊猫的生殖生理十分特殊,尤其是不同大熊猫之间妊娠期差异极大,最短为72天,最长达324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只名叫‘吉妮’的大熊猫,它的怀孕期长达300多天。”李德生回忆,“那年春天五六月间配种成功后,直到第二年大年初三,突然接到电话说‘吉妮’生崽了,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妊娠监测工作的开展充满挑战。李德生解释道,孕期的大熊猫妈妈会变得格外敏感紧张,不愿让工作人员触碰腹部。为此,团队开创了“爱心饲养”法,通过日常互动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检查时,需要一名饲养员在旁耐心安抚、分散其注意力,兽医才能安全地进行B超操作。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在国内取得显著成效,也在国际合作中展现出重要价值。在德国柏林动物园,大熊猫“娇庆”和“梦梦”自2017年安家以来,已成功诞下两对双胞胎。园长安德烈亚斯·克尼里姆介绍,园方通过CT等影像技术减少麻醉频次,降低健康风险,同时通过激素监测精准预测分娩时间和胎儿数量,不断提高繁殖成功率。
随着饲养管理、医疗监护和生殖技术的持续完善,大熊猫的繁育成效与动物福利水平同步提升。2024年底统计显示,大熊猫单胎、双胎和三胎比例分别为53%、46%和1%。全球唯一全部成活的三胞胎“萌萌、帅帅、酷酷”的诞生,成为大熊猫保护成果的重要象征。
当前,大熊猫圈养种群发展已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注重质量提升,遗传多样性达到97%,为物种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球范围内,有21只合作大熊猫年龄超过30岁,最大年龄达36岁,相当于人类百岁老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