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人 著
很快,有三件事证明辛弃疾对赵昚的期待并非白日做梦。
第一件事是赵昚登位之后,立刻将绍兴八年(1138)上疏请斩秦桧、力斥议和而被流放海南的胡铨官复原职,差知饶州;第二件事是为岳飞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并下旨“访求后人,特与录用”;第三件事是晋封六十六岁的主战派张浚为魏国公,除江、淮宣抚使,节制屯驻军马,后又晋封其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开府建康。对张浚来说,算是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因绍兴七年(1137)八月出现的“淮西军变”,与当时张浚的拒劝和用人不当有关,乃至赵构有“宁至覆国,不用此人”的失望之语。果然到赵构禅位前的二十五年里,张浚再未被起用。如今赵昚登基即复用张浚,对朝廷和天下宋人来说,此为明白无误的北伐信号。
赵昚对金国的确采取了与赵构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政策。
辛弃疾极为振奋,尤其赵昚公开“诏中外士庶陈时政阙失”的诏令后。辛弃疾感到收疆复土的梦想或将很快成为现实,尤其他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对山东地势和兵事都了如指掌,还有与金军交战的丰富经验,内心酝酿的北伐方案也日益成熟。
但如何让朝廷知道自己的方案呢?辛弃疾职位太过低微,不可能面奏于朝。在心情急迫之下,辛弃疾决定前往建康,登门拜见张浚,和他面对面说出自己的全盘构想。从后面发生的一些事件可推断,辛弃疾前往建康府拜见张浚应为赵昚登基当年,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下半年。
到建康后,辛弃疾对张浚和盘托出的北伐方案异常清晰,其核心是韩非子所言的“兵不厌诈”和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二者均为千古兵家至理。按辛弃疾谋划,宋军将兵分几路趋关陕,金军必然兵援关陕;宋军再分军攻西京,金军也必然分兵增援西京;宋军又再分兵击淮北,必可再吸引一路金军援师。这样一来金军兵力分散,宋军再不失时机地派出水师,金军又必然再援师保卫水路。等金军主力被几路佯攻的宋军分散得差不多了,蓄势待发的几万宋军精锐则可直扑山东。此时,金军首尾不能相顾,当他们终于知道宋军是以攻取山东为目标时,再从各处调兵已来不及了。如此,宋军可全取山东,也就打开了进取中原和燕京的大门。辛弃疾还强调,北伐展开时,朝廷应先昭告天下,中原豪杰自必纷纷响应。
从辛弃疾谋划可知,他将山东列为北伐主攻之地,是因为他自己对山东和山东义军太过熟悉,而从自己的熟悉之处和知己知彼中制定方略会有胜算在握的自信。就这套战略本身来看,虽非无懈可击,却也完整可行,毕竟宋、金交战以来主攻方向始终是关陕和河南之地,金军重兵集结于此,山东军力一直不多。如果张浚接受并力谏朝廷采用辛弃疾方案,北伐的成功概率不小,但这也像三国时魏延对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一样,未经实施则永远不知是否真能实现。
激情满怀的辛弃疾说完之后,等来的却是失望。张浚的回答是:“某只受一方之命,此事恐不能主之。”意思是,他只都督江、淮军马,尚不能总领大宋全军,若要实施这套战略,只怕有心无力。在辛弃疾听来,张浚的回答自然是一口拒绝。(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