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极客公园)
当「效率」失效,人类用文字确认存在。
作者|郑玄
先问一个问题:2025 年 9 月 19 日这一天,你在做什么?
请不要急着划过,花点时间回忆一下。我相信如果不是特意翻看日历或手机相册,绝大多数人的大脑里是一片空白。而这种虚空感让人心生寒意——我们明明活过了那一天,呼吸过那 24 小时的空气,但在记忆里,它却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那天我在做什么?翻了手机相册和微信聊天记录,我找到了答案。那天是个周五,我前一天晚上刚从深圳飞回北京,当天却要六点起床,迎着北京三环的早高峰,去参加一场持续一整天的培训活动——这是一个稍微有点特殊,但也还算是日常的日子,但如果不是被人问起,我发现对于那一天的记忆竟然已经开始褪色。
当我走进上海鲁迅公园。置身于首届「小红书文学节」的现场,看到那个巨大的世界时钟装置时,一种强烈的反差击中了我——那个对我来说普通而正在被遗忘的 9 月 19 日,竟然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在无数个体的生命里,以如此多样的形态存活着。
这不仅是一场文学的聚会,更是一场关于「记忆」的抢救行动。
今年,小红书发起了第二届「身边写作大赛」,并增设了一个特别单元——「世界的一日」。这个概念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对 89 年前那场伟大文学实验的致敬。1936 年,大文豪茅盾联合《大公报》发起了「中国的一日」征文,试图记录下那个动荡时代里中国的切片。而 89 年后的今天,小红书将这个切片放到了全球的视角下,邀请全世界的普通人,用各自的母语,记录下 2025 年 9 月 19 日这看似平常的一天。
鲁迅公园微风礼堂丨来自:小红书文学节
在这个深秋的上海,我作为一名观察者,也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者,潜入了这场名为「文学节」的社区实验。我想探寻的是:在短视频和直播占据主流的今天,在 AI 似乎能代劳一切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笨拙地用文字去记录生活?一个互联网社区,又为何要费尽周折,去打捞这些看似无用的「记忆碎片」?
01
世界的一日:当「宏大叙事」
撞上「二手挤奶器」
走进文学节的现场,最先给我视觉冲击的,是一个直径 7 米多的巨大世界时钟装置。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投稿坐标。
世界的一日丨来自:小红书文学节
站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令人震撼的「折叠感」。
在「世界的一日」这个单元里,9 月 19 日这天发生了什么大事件?根据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发起人夏美的讲述,如果我们翻看新闻,会知道那一天很「不平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白宫正在直播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大幅改革 H-1B 签证,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写;与此同时,大自然也在宣泄愤怒,中国南部沿海三场台风过境,而孟加拉国正在遭遇洪水,有人正通过微弱的信号试图解救被困的孩子。
这是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世界的一日」,惊心动魄,充满动荡。但在小红书的这 4000 万字投稿里,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幅面孔——那是一幅由无数普通人的悲欢拼凑成的浮世绘,微小,却同样惊心动魄。
我读到了那篇获得全场大奖的作品《交易成功,五星好评》。作者吕坦坦是一位新手妈妈。9 月 19 日这一天,世界依然在转动,而她的世界却聚焦在一个二手的电动吸奶器配件上。她不仅是在卖一个闲置物品,更是在通过这一次交易,审视自己作为母亲的困境。
她在文中用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字——「恼」。那种因为琐碎育儿生活对自己产生的恼怒,那种东亚家庭里隐秘的张力,被这个字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交易完成,对方发来「五星好评」时,这意味着另一个母亲的痛苦得到了短暂的缓解,也意味着母亲与母亲之间,完成了一次无声的意志与精神的传递。
这是宏大历史缝隙里的「母职叙事」,它不关心总统的签字,只关心另一个母亲能否在深夜顺利吸出母乳。
我还看到了来自广西桂北小镇的 70 岁阿姨肖大妹。她一生务农,磨了 20 年的豆腐,那是「民间三苦」之一的职业(注:另外两苦是撑船和打铁)。在丈夫离世、身体垮掉的低谷期,她拿起了笔,开始用绘画和写作创作自传。在文学节现场,主办方甚至把她的缝纫机和画作搬到了展区。这位阿姨方言在台上说:「我要向世界白纸黑字地证明,我是怎样活过的。」
那一刻,台下响起了掌声。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学节。因为它不仅属于作家,更属于所有的作者和读者。」他提到了本雅明关于「讲故事」的论述——人类围着篝火相互讲述,这是古老的传统。
在现场,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篝火」的温度。
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小红书作为一个社区的力量。过去我们谈论 UGC(用户生成内容),往往关注的是流量、是种草、是转化率。但在「世界的一日」里,我看到了数据的另一面——那是「人」的具象化。
当 2.7 万篇投稿、4000 万字汇聚在一起时,它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库,而是一部活着的当代生活史。就像夏美所说,这 4000 万字相当于 53 部《战争与和平》。这其中有在珠江新城 CBD 楼下抽烟、给自己打气要拨通下一个骚扰电话的销售员;有在意大利公园里,看着孩子递过一片落叶,思考代际命运的异乡人 Ale;有开着面包车、经营着纸钱生意,被称为「天地银行行长」的 90 后潮汕青年。
平凡被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永恒丨来自:小红书生活节
这些碎片化的、个体的记录,在单一视角下或许显得琐碎,但当它们被「同一天」这个时间轴串联起来时,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世界如何动荡,无论宏大叙事如何铺展,支撑起这个世界的底稿,依然是每一个普通人具体的喜怒哀乐。
这正是小红书作为社区展现出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个消费决策的平台,更是一个容纳普通人生活样本的容器。在这里,「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而「记录」赋予了个体「活着」的尊严。
02
AI 时代,写作是自我的留痕
这次文学节,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像幽灵一样盘旋在每一个论坛和对话中——那就是 AI。
演讲里,李敬泽老师坦诚了他的忧虑:「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对文学怀着不确定性,我们有这么强大的 AI,今后还会不会有现在意义上的个人书写?」
这个问题,在如今的创作环境下显得尤为尖锐。如果 AI 一秒钟就能生成一篇结构完美、辞藻华丽的文章,如果 ChatGPT 能精准地模仿出任何一种文风,如果 AI 创作的歌曲/诗歌成为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品。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笨拙地敲击键盘、字斟句酌地打磨一个句子,还有意义吗?
这是我思考已久的疑问,而很快我在这场活动上听到了一些「答案」。第一天晚上的「文学小酒馆」里,几位作家分享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他们都讲到自己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或者身边的体验——这让我意识到:AI 可以生成信息,但无法生成「体验」。AI 可以模仿痛苦的语调,但它从未真正感受过深夜痛哭的窒息。
而给我触动最深的,是那位自称「桑浦山驾驶员」的入围作者。这位 90 后的小伙子,日常工作是运送和批发冥币。他写下的一句话,被摆在了微风礼堂正前方的水池中央,吸引了不人少驻足拍照:「生活跟文学的关系,就像公路跟绿化带。没有绿化带,公路也能照样运转。但是有了绿化带,你可以看到光的轮廓、树的影子、风的形状,这个世界也会可爱一点点。」
一名素人作者的一段文字,成了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丨来自:小红书文学节
如果说 AI 是那条追求效率、直通目的地的高速公路,那么人类的写作,就是那条绿化带。它或许不产生直接的 GDP,不提升通行的速度,但它记录着我们真实走过的风景。
还有一位叫沈姐的作者,她的笔名是「养老院启示录」。作为一名失业的建筑师,她面对的是 90 多岁高敏感、高攻击性的老父亲。她的生活是一地鸡毛的,是令人崩溃的。她说,写作最初对她来说不是什么文学追求,而是一个「出口」。
「当我和父亲发生剧烈冲突,深夜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如果不写下来,我可能会疯掉。」沈姐说,通过写作,她得以从那个令人窒息的第一视角中抽离出来,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审视自己的父亲,审视这段关系。在文字里,她不仅释放了情绪,更完成了一种从痛苦到理解的自我转变。
这让我对创作有了全新的理解。在 AI 时代,写作的意义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内转——写作不再仅仅是为了「悦人」,更是为了「悦己」。
我们写作,不是为了生产出一篇比 AI 更好的文章,而是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确认了自己的存在。就像肖大妹阿姨说的,「人生的伤疤,撕开了是脓血,埋在心里就是病,当把它摊在阳光下,没想到还能鲜光。」
文字是我们与时间对抗的唯一武器,也是我们自我疗愈的药引。AI 可以帮我们写出完美的公文、代码甚至小说大纲,但它无法替代那个「自我整理」的过程。写作,就是那个让我们在碎片化的洪流中,重新找回完整自我的过程。
03
从线上到线下,重新定义「生活方式」
这次小红书文学节,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很不「官方」。
通常的文学节,往往是知名作家的名利场,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沙龙。但在鲁迅公园,我看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台上坐着的,有脱口秀演员鸟鸟,有大学教授刘擎,但更多的是像肖大妹、桑浦山驾驶员、Ben Silver 这样的「素人」。
图片来自:小红书文学节李敬泽评价这是一场「非常特殊的文学节」,因为它打破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在这里,写作权被交还给了每一个普通人。
这是一场将小红书线上社区氛围复刻到线下的实验。我们知道,小红书最独特的社区属性在于「对话」而非「广播」。在笔记的评论区里,往往藏着比笔记正文更精彩的故事和更真诚的交流。而这次文学节,其实就是把这种线上的「对话」搬到了鲁迅公园的微风礼堂里。
这并非孤例。这一年多来,小红书频繁地走到线下:从「RedLand」到「小红书市集」,从「马路生活节」到「大家时装周」,再到这次的「文学节」。这背后,其实是小红书对社区价值的一种深层挖掘。
在商业社会的逻辑里,举办这样一场文学节是「不划算」的。它不卖货(现场几个出版社的书摊实在不能算「卖货」),不带货,甚至连广告植入都很少。这些关于「世界的一日」的记录,这些关于普通人悲欢的文字,大概率不会直接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利润。
但是,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文化资产」,构成了小红书最核心的护城河。
当我们在谈论小红书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是美妆教程?是旅游攻略?还是穿搭指南?通过这次文学节,我意识到,小红书正在试图定义一种新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种「在场」的生活方式。
在数字异化的今天,人们渴望真实,渴望被看见,渴望在宏大叙事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小红书通过「身边写作大赛」和「文学节」,告诉用户:你的生活值得被记录,你的痛苦值得被聆听,你的这一天值得被载入史册。
这种精神层面的确认,比任何算法推荐都更能黏住用户。它让用户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我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Consumer),我更是一个生活者(Liver)和记录者(Writer)。
这 2.7 万篇投稿,留下了世界的一日,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沉淀。这种沉淀,虽然无法在短期内变现,但它为社区注入了灵魂。一个有灵魂的社区,才不会在 AI 的迭代中被轻易替代。
走出鲁迅公园的时候,天色已晚。路边行人匆匆而过,我想起李敬泽老师描绘的那个画面:也许 50 年、100 年后,在某个夜晚,有人会翻出今天的这些文字,对另一个人说:「看,这是 2025 年 9 月 19 日,那一天,人类是这样活着的。」
那一刻,所有的记录都有了意义。而这,或许就是小红书这场文学节的价值与使命。
*头图来源:小红书文学节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极客一问
你如何看待小红书文学节的价值与使命?
伦敦窃贼也「挑食」专偷 iPhone,三星被当场「退货」
点赞关注极客公园视频号,
下一篇:京东一口气发布四个王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