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广东阳江发布
选调生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近年来,我市把选调生培养作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把选调生工作纳入干部梯队建设“789”计划的重要内容,认真按照有关工作要求,精心组织选调生落实好2年基层锻炼的制度性安排,并围绕“下得去、融得入、干得好”目标,建立完善选调生全链条培养管理制度,积极推动选调生们在基层一线“淬火”锻炼、增长才干、茁壮成长。
全市基层锻炼选调生注重用脚丈量民情、用心扎根基层、用诚赢得民心,纷纷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把专业优势、资源力量转化为为群众纾困解难、助力基层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推动我市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PART 01
制度先行 清单指引
凝聚全链条精细化管理合力
为解决选调生基层锻炼“挂空名”“水土不服”等问题,今年,市委组织部出台了《选调生工作责任清单30条》和《选调生基层锻炼“十到”工作指引》,通过厘清责任、清单指引,确保基层锻炼实效。
《选调生工作责任清单30条》系统性地厘清了选调生培养过程中的“五方责任”,清晰划分组织部门、录用单位、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和选调生本人的职责,形成齐抓共促合力。组织部门负责统筹管理,细化选调生培养、管理、使用各项工作举措;录用单位党委落实管理主体责任;乡镇党委负责在本地进行基层锻炼选调生的日常管理;村党组织则承担起具体的“传帮带”任务。这种精细化的责任划分,让选调生培养工作实现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
与《30条》相辅相成的是《选调生基层锻炼“十到”工作指引》。这份指引从入户走访、田间调研,到纠纷调解、校园宣讲,为选调生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行动指南”。同时,阳江还建立了“四级导师”结对制度:除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带外,还进一步明确录用单位领导担任“政治导师”,镇党委副书记担任“工作导师”,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实践导师”,全方位帮助选调生破除语言障碍、掌握群众工作方法。
选调生潘姝娅向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驻阳春市河西街道三湖村选调生潘姝娅对这套制度有着深刻的理解:“《十到》是组织为我们精心绘制的‘成长路线图’,而《30条》是保障这条路线顺利推进的坚实支撑,让我们既能放手实践,又能始终在组织的视野里、关怀下成长。”
江城区城西街道第一埒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远超也深有感触:“现在市里的政策很实在,让我们村干部清楚知道该怎么带、怎么管,彻底改变了以前‘放养’的状态。”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旦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卓计也表示:“《30条》《十到》明确要求扎根基层、固定办公,选调生一来到村里就亮明身份、定下工位,村民随时都能找到他。”
制度的创新还带来了资源的有效整合。正如驻阳东区合山镇那石村选调生冯尹彦和金婷婷所分享的,《十到》要求到录用单位汇报工作,加强了单位联系,有助于选调生更好地串联资源。金婷婷通过“百社联百村”活动推动了绿化项目落户那石村;冯尹彦则借助区侨联资源,为村里老人带来了便利的眼科检查服务。
PART 02
平台赋能 实践练兵
系统构建“四会”干部培养体系
面对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市委组织部着眼于选调生的长远发展,围绕“会想、会说、会写、会干”方向,帮助年轻干部在基层实践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会思考谋划推动工作是干部的基本要求。为此,市委组织部不仅通过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提升选调生思考能力,还鼓励选调生们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在学好党的最新理论政策的同时,注重在实践中深入田间地头,向基层干部群众请教,从而学会思考群众语言、沟通技巧、破题方法。说话能力的锻炼则依托多元平台,如市委组织部举办点题调研展示会、选调生进校园等活动,江城区推动选调生参与镇(街道)“一校一品一月一课”精品路线宣讲,阳东区持续开展的“青年说”交流营活动,阳春市举办“挺膺担当正青春,实干绘就‘百千万’”主题演讲比赛,阳西县围绕基层治理主题举行辩论赛等。写作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深度国情调研来实现,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撰写调研报告、村情材料等,在实践中锤炼文字表达能力。实干能力则是落脚点,选调生参与基层各项具体工作,在办实事的过程中赢得群众信任。
阳东区开展“青年说”交流营活动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选调生通过基层的淬炼实现了快速成长。驻江城区城西街道第一埒村的选调生吴玉婷在驻村初期时,发现在会议上照本宣科效果不佳,后来通过走家串户,与村民聊农事、算收入,总结出“看、听、问”三步工作法,找到了沟通的窍门,实现了从“外来者”到“村里人”的转变。驻江城区城北街道马曹村的省高级人民法院选调生刘佳玲也在实践中摸索出基层材料的写作要领:“在撰写村情报告等相关材料时,要避免假大空,多用具体的项目、真实的村民收入变化来支撑观点。”
今年7月,市委组织部联合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围绕9个重点课题,组织20个调研组深入全市各镇(街道)开展专题调研。这次点题调研创新采用“‘培苗强基’干部+在村任职选调生”组团模式,充分发挥了“三级导师”的帮带作用,也成为检验“四会”培养成效的重要平台。
在3个多月的调研周期里,160名年轻干部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驻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旦祥村的选调生伍峻磊带领小组承担了“建筑业结对帮扶‘百千万工程’”的调研课题。他回忆道:“我们开了6次碰头交流会,把现状成绩、存在问题、问题根源剖析、针对性解决方案等进行分类整合。”
调研过程中,选调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深化了对基层工作的认识。吴玉婷所在组聚焦“推动大抓社会力量参与”主题,通过系统性调研,她认识到社会力量并非外部资源的简单引入,其最深厚的根基在于本土,要激活内部潜能。驻江城区白沙街道马岗村的选调生郭冠江在走访多个典型村后感慨:“那些在办公室里永远想不到的问题、学不会的方法,都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答案。”
各调研组按照“摸情况、找问题、查症结、提对策”的步骤,最终形成了20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阳江市还搭建了调研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使成果展示会不仅是汇报会,更是思维碰撞的学习交流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金在点评时肯定道:“报告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数据链齐全,可以看出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各位年轻干部对我市的农情、社情有了非常大的熟悉和了解。”
今年9月,《关于建立阳江市年轻干部交流协作机制的工作方案》出台,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年轻干部跨领域、跨层级交流协作。选调生们利用“工作八小时”外的时间,围绕典型镇(典型村)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等课题项目进行研究破题,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的工作能力。
PART 03
聚焦发展 靶向服务
展现时代担当与青春风采
通过系统化的“四会”培养和实战化的点题调研、交流协作,阳江市的选调生正在基层一线快速成长。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实干诠释担当,在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绽放青春风采。
今年“双十一”,记者走进合山镇那石村的电商直播间,只见选调生冯尹彦和金婷婷正热情洋溢地向网友推介当地的漠阳酱、富硒米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了让那石村和周边地区优质的农特产品为更多人熟知,拓展销路, 冯尹彦和金婷婷探索创建了“合山优品”品牌,利用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展直播20余场,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数千斤,销售额实现显著增长。“两位选调生思路开阔、执行力强,不但基础工作抓得牢,更能让工作出新彩。”合山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副队长陈国凡称赞道。
民生服务是连接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选调生们的真情实意也温暖着村民的心。今年11月11日,在阳春市松柏镇冲垌村,选调生周冠廷精心布置了一面天安门背景板,把“天安门”搬进村子,让村里老人们在家门口圆了一场家国合影梦。“平时很少拍照,这个活动真好!”李阿姨和老伴拍完合照后,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周冠廷不仅关注老人需求,还为留守儿童开设自然课堂,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近日,在阳东区塘坪镇北甘村的长者饭堂里,选调生陈怡君协助开展老年人手工创意课。这里是阳江首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陈怡君积极参与运营,协助开展各类特色活动50余次,同时协调引进AED设备、智慧点餐系统等先进设施,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她的助力下,北甘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敬老文明号’”等荣誉,让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基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法治保障。选调生潘姝娅、刘佳玲都利用法律专业背景,积极参与村内普法宣传、纠纷调解和法治调研,审阅村集体经济合同,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专业保障。她们的付出让村民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也让基层治理更加规范有序。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在全市“我为全运种棵树”活动中,100多名选调生携手种植异木棉、紫花风铃木、水杉木等各类苗木1700余株,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的生态环境增添一抹新绿,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我为全运种棵树”植树活动从产业振兴到民生服务,从法治建设到生态保护,选调生们的身影活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他们不仅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推动着乡村发展,更用真心实意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认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PART 04
量化考核 减负增能
释放激发干事创业管理新效能
与《30条》和《十到》相互呼应,阳江以选调生培养为切入点,创新构建了一套精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横向对比和满意度评价,破解“做多做少一个样”的考核困境,激发选调生服务基层的内生动力。
市委组织部将考核内容凝练为“政治现实表现”“落实‘十到’工作指引”“参与村中事务工作”“满意度评价”等板块,细化为20项具体指标。这些指标每一项都对应着基层工作的实际需求,让选调生清楚地知道劲该往哪里使。其中,多维度“满意度评价”,更是为分数注入了温暖的民情。考核不再仅仅是上级部门的单向评判,而是融合了县级帮扶结对领导、政治导师、工作导师、实践导师、其他村干部以及干部群众代表的多元声音。“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说了算”的机制,促使选调生必须真正沉下身子、走近百姓。
考核结果的运用构建了完整的“激励-成长”循环。考核结果不仅与年度考核、评优奖惩挂钩,还落实了“合格留任、不合格退出”的机制。这既树立了管理权威,也为实干者提供了成长通道。
阳东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黄健波认为,《30条》《十到》的出台以及考核的精准量化,让管理抓手更实、成效评估更准了。组织部门、录用单位、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和选调生都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精准发力,考核的标准源于选调生日常的工作,既没有增加额外的负担,又综合多元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同时,机制鼓励选调生发挥专业特长,投身绿美生态、民生服务、法治宣传等具体领域,将个人学识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这种实干精神也让众多选调生在村干部和村民心中赢得了“左膀右臂”的高度评价。
朱远超也深有感触:“考核更全面了,不是看写了多少材料,而是注重看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这让他们干事的主动性特别强,不再是‘客人’,而是真正想为村子做点事的‘自己人’。”
精准的考核指标、多元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套培养体系不仅促进了选调生的个人成长,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干部成长与地方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