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高柯津
在航空装备维修这个高标准、高风险的行业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每一位维修人员肩上的责任。在航空工业自控所惯导维修装配岗位上,有一位默默无闻、始终坚守质量标准的老师傅——汪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含义,也让我们看到了质量意识如何在平凡岗位上熠熠生辉。
一丝不苟是他的工作底色
汪洋从事惯导维修装配已经二十多年了,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他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但干起活来却格外认真。每天一到岗,他都会先把工作台整理得井井有条,工具分类摆放整齐。他说:“工作环境干净有序,才能保证操作不出错。”
在一次平台导线检查中,汪洋发现一处导线外皮有轻微压痕。虽然外观损伤不大,测试数据也一切正常,但他的眉头却皱了起来。他深知,航空设备的每一个部件都关系到飞行安全,哪怕是细微的问题,也不能轻易放过。经过深入排查,他发现导线内部存在断芯风险。最终问题被及时排除,避免了一起潜在的质量隐患。
“火眼金睛”只为不留隐患
汪洋的细致,不仅体现在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更体现在工作时的“火眼金睛”。他对每一个零件、每一根导线都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小心谨慎。他说:“看得细,才查得准;查得准,才能保得住质量。”
在对一件惯导平台维修过程中,虽然系统测试一切正常,但他仍坚持拆开平台检查,结果发现平台内支撑环上缺少5个螺钉,存在很大的质量隐患。正是这份对“异常”的敏锐直觉和执着追求,让他一次次在关键时刻发现问题,守护了产品的稳定运行。
把小事做到极致就是质量的底气
在很多人眼中,维修装配工作重复性强、细节琐碎,很容易产生“差不多”的心态。但汪洋始终坚信,质量没有“差不多”,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他常说:“我们干的是飞机的‘神经系统’,容不得一点马虎。”
他坚持“三查三对”:查工具、查零件、查流程;对状态、对记录、对标准。每一道工序结束后,他都会反复核对操作是否规范,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工作标准,让他成为了部门里最让人放心的装配能手。
一人细心带动一群人认真
汪洋不仅严于律己,也带动了整个团队的质量意识提升。在他的影响下,组内开始形成“人人讲细节、事事重规范”的良好氛围。大家开始主动学习标准,互相提醒易错点,交流工作中的小发现、小技巧。质量不再是质检员一个人的事,而是变成了大家共同的责任。汪洋说:“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它的意义。我们要做的,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像侦探一样查找隐患。
质量是压舱石更是守护者的初心
“筑牢质量压舱石,赋能岗位新作为”,这句话在汪洋身上得到了最真实地体现。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头衔,但他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严谨,守护着飞机的稳定与安全。
在汪洋看来,质量不是口号,不是流程,而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岗位的敬畏。
如汪洋一样的千千万万个质量守护者,他们凭着这种平凡中的坚持,构成了企业质量体系最坚实的基础。汪洋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心中装着质量,眼里看得见细节,每一个岗位都能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