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药材变“甜”产业
——陈家井村走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陈家井种植的中药材采收现场。资料图兰州新区报记者 祁瑞龙
初冬时节,走进兰州新区中川镇的陈家井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千亩农田里,黄芪、党参等中药材长势喜人。这片昔日的传统农区,如今正依托“一村一品”的东风,将一味味“苦”药材变成了富民强村的“甜”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陈家井村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拥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全村12800亩耕地中,有超过6500亩适宜中药材种植。过去,村民们多以小麦、胡麻等传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收的困境长期制约着村庄的发展。
“守着金土地,却过不上好日子,大家都着急。”为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药材产业。“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简直就是为黄芪、党参这类道地药材量身定做的。”陈家井村党总支书记郁文林说。找准了“药方子”,发展中药材种植便成为全村上下的共识,为乡村振兴开辟出新路径。
村“两委”带领村民迅速启动土地流转,成功整合1000亩连片耕地,建起了高标准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为确保种植成功,陈家井村引入了现代化的机械耕作设备,从翻耕、播种到田间管理,实现了全程标准化作业,构建起一套科学高效的种植体系。通过精心的科学管理,今年示范基地的中药材预计总产量可达555吨。
此外,陈家井村还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成立了初心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648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实现了“统一流转、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一体化运营。
合作社不仅确保农户每年都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费,还通过统一采购农资、组织标准化生产,显著提升了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累计为村民提供了5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已带动参与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等药材采收后,预计还可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收入。
从传统作物到特色药材,陈家井村通过“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成功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责任编辑: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