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晚报)
本报记者 薛雅兰/文通讯员 韩哲轩/影
晚上七点,武安市石洞乡政府,一间临时改造的直播间,灯光骤然亮起。
镜头前,金箫眉眼弯弯,“家人们晚上好,欢迎来到‘箫不点儿’的直播间!”
25岁的她,是石洞乡最年轻的基层选调生,也是抖音里为老乡带货的“网红”干部。
一年前,她从邢台沙河来到八十公里外的石洞乡。在同龄人纷纷涌向大城市的浪潮中,这个选择,显得格外特别。
她从小在城市长大,未曾见过“锄禾日当午”,如今,却用镜头记录乡间的晨昏,推介特色风味。
在琐碎而忙碌的日常里,她原本是记录山野的异乡客,却在不知不觉间读懂了田埂上的期盼,悄悄把根扎在了这里……
从异乡客到“村里人”
每周一清晨七点,天刚透亮,金箫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沙河到石洞乡的路上。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里,窗外的风景从错落的楼宇渐渐变成开阔的田埂。
朋友总笑她来回奔波太辛苦,她却总想起那些扎根乡村的年轻人故事——村干部冒雨抢修山路的执着,“90后”扎根田间的坚守,这些画面像火种,点燃了她心底的热忱。“比起他们,这点奔波算啥呀?”
洒脱、热情,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金箫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整理报表、入户走访、帮老人代缴水电费……基层工作远比想象中琐碎,她却从不言倦。
尽管所学的设计专业一度“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曾坐过村民的冷板凳。但金箫没泄气,她跟着老乡一句句学武安话,把拗口的方言记在笔记本上反复琢磨;跟着村干部走街串巷时,她认真听老人们讲村里的过往,从抗战故事到农耕习俗,慢慢摸清了小山村的脉络。
不知从何时起,她的脚步变得从容起来。路过田间,会自然地接过老乡手里的锄头帮着翻地;碰到村口的大爷大妈,能笑着用蹩脚的武安话唠几句家常;看到山间的野花,会下意识地停下脚步,像本地人一样感慨“今年的花开得真旺”。
正是这份扎根后的熟稔与热爱,让金箫萌生了用抖音记录乡镇日常的念头。
她开始用手机记录下这些瞬间:村务公示栏前热闹的咨询场景、田间沾满泥土
的双手、乡镇食堂里喷香的武安拽面,视频里没有华丽的滤镜,只有最真实的乡村模样。
第一条上班视频就收获了200多万浏览量,评论区更是热闹了起来。有人感慨基层工作的不易,也有人为她加油:“慢慢来,真诚最能打动人。”这些温暖的回应,成了金箫坚持记录的动力,也让更多人透过她的镜头,真切地看到了真实的石洞乡。
让“土宝贝”走出大山
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分享中,田埂上的晨昏与老乡们的笑脸,深深烙在金箫心里。不知不觉间,这份归属感落地生根,化成了想要为老乡做事的执念。而走访中她发现,乡亲们最大的心愿无比质朴——让山里的好东西,去看看山外的世界。
转机,在2025年初悄然来临。武安市启动“一品一播”电商助农行动的消息传来,乡领导盯着滞销的农产品,眼里终于有了光。
金箫听见消息,心头一热,攥着笔记本找到领导:“让我试试!”没有现成经验,没有前辈引路。这个敢想敢干的姑娘,决心“摸着石头过河”,为石洞乡蹚出一条电商助农的新路来。
石洞乡不缺好物,过去半年,她早已摸清了乡里的“家底”:三王村的“山岱王”卤味香气醇厚,青烟寺村的石碾小米颗粒饱满。然而这些“深闺好物”,却因品牌弱、宣传少,迟迟走不出大山。
为此,金箫下了功夫。选品时,她揣着纸笔挨家跑,跟农户签质量承诺书,字斟句酌:“必须货真价实,不能砸了老乡的招牌。”
定价更费心思。她趴在桌上算成本,纸页上画满密密麻麻的算式。参考市场价,改了又改,既要让网友觉得划算,又得保证农户能赚钱。
写脚本时,她避开硬邦邦的推销。不说“这卤鸡好吃”,而是讲“王大爷做卤味三十年,每天天不亮就熬老汤”;不提 “小米优质”,转而拍石碾转动的画面,说“这小米要碾三遍,熬粥能浮起三层米油”。
然而,起步并非一帆风顺。她第一次直播,就差点“翻车”。“开播前紧张得睡不着,对着镜头就忘词,说话颠三倒四。”那场直播,在线人数峰值仅几十人,奋战三小时,只卖出五单。挫败感瞬间涌来。
转机来自一条网友评论:“主播是本地人吗?卤鸡看着挺香,能看看制作环境吗?”这句话点醒了金箫。她立刻请同事拍摄卤鸡作坊实景,现场展示无添加的传统工艺。那位网友当场下单十只,并留言:“相信基层干部的推荐。”这份信
任,让金箫特别感动,也坚定了做下去的决心。
她开始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差异化:通过分享乡村日常,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农家作坊,让网友亲眼看到农产品的生长、加工过程,增加信任感。
渐渐地,“箫不点儿”火了。她的抖音账号粉丝破万,单场直播最高在线人数超1000人次,宣传视频总播放量超1000万次。
而更让金箫感到欣慰的是,那些曾经“养在深闺”的土特产,也跟着走出了大山。
情系青山不负人
如今,白天扎根村务、晚上变身主播,早已是金箫生活的常态。而直播间带来的改变,远比想象中更深刻。
“最直观的就是销量暴涨,线上销路通了,老乡们不用再守着大山发愁了。”金箫掰着手指细数,眼里闪着光。更让她骄傲的是品牌的崛起,“现在‘石洞乡农特产品’有了名气,成都、济宁的企业主动找上门谈合作,外地经销商追着要供货清单,说咱们大山里的东西绿色地道。”
变化远不止停留在订单和合作上,更刻进了村民的转变里。不少农户主动报名学直播技巧,想亲手把自家的宝贝卖出去。村中的王大姐就是其中之一。
她四十出头,手脚麻利,就是见了镜头紧张。第一天培训,王大姐对着镜头,半天就蹦出一句:“我们这小米,挺好。”金箫在旁边急得直搓手:“大姐,你得说说咋好呀!”她脸涨得通红:“俺嘴笨,说不成!”
金箫见状,便换了个法子。第二天,她搬了个小板凳坐到王大姐身边,不谈拍摄,只唠家常。气氛松弛下来,王大姐一边自然地推动石碾,一边絮叨起真心话:“这小米都是俺自己磨的,一点添加剂没有,熬粥可出米油了……”金箫赶紧用镜头捕捉下这真实的瞬间。视频发上网,当天竟真有人私信问价。王大姐盯着手机屏幕,又惊又喜:“这么说,真有人买?”
从那天起,变化的不仅是销量,更是王大姐的胆量。如今,她已能从容地面对镜头推介农产品。在石洞乡,像她这样的村民正越来越多。每个直播间的背景里,都映着那片熟悉的青山,回响着质朴的乡音。
直播间的灯光虽微弱,却真切地照亮了一条致富路,也照亮了金箫与这片土地日益深厚的羁绊。如今的她,能说流利的武安话,能熟稔地叫出每家每户的名字,哪块田的小米长势最好,哪户的卤味香气最浓,她都了然于心。乡村于她,已从一份工作,变成了一本读透了的书、一所田埂上的课堂。
“刚来时,觉得这儿处处是陌生;现在走到哪儿,遇到的都是熟人。”金箫笑着说。镜头里,她依然是那个眉眼弯弯的“箫不点儿”;镜头外,她的根早已深扎于石洞乡的泥土之中。这片土地承载着她的青春与梦想,也回赠给她最踏实的归属感——原来,守着青山,真的能闯出新天地;原来,把心交给土地,就能收获最饱满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