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真迹只要33.9元?直播间里“大师”有点泛滥
创始人
2025-11-21 08:50:55

(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转自: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在直播间的聚光灯下,身着唐装的“巨匠传人”现场挥毫泼墨,为网友提供现场订制作品;号称“五代传承”的“艺术大师”向网友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从艺心得,自豪地推荐着自己作品的经济价值。伴随着主播声嘶力竭、极尽咆哮的“赞美”,一件件“名家真迹”“孤品限量”“博物馆典藏级别”的艺术品被“低价”售出。权威人设、低价噱头、话术推进分工协作、层层交织,吸引了大批收藏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砸钱”下单。

然而,记者了解到,在此类直播间“艺术进万家”的大旗下,却暗藏着层层乱象。山寨协会认证与自封的“大师”头衔、批量生产的“手工孤品”、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不仅让消费者频频中招、维权无门,严重扰乱了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为“大师”这个曾经代表着深厚艺术造诣与行业影响力的头衔蒙上了阴影。

乱象丛生 山寨大师泛滥

如今,打开直播就会发现,各大从事各类艺术品销售的直播间内,“大师”成为了一种流行“标配”,并已形成规模化的销售链条。在书画领域,大量主播顶着“书画家协会理事”“某某再传弟子”“非遗技艺第N代传承人”等头衔直播销售字画,并可以提供私人订制的服务。记者了解到,这类“大师”的润格,从19.8元到3888元不等,一幅“天道酬勤”的中堂书法只需33.9元就可以买到,同时“大师”还提供作品合影及授权证书,“确保”作品的真实性。而在艺术品直播销售中的“大师”则“绝活儿”更多,有的“大师”讲述自己和业界泰斗的学习经历,有的“大师”拿出已故大师赠送的印章、工具、题词,有“大师”愤世嫉俗,直指行业弊端,声称自己直播就是为了打破行业垄断,让宫廷艺术、非遗绝技、国礼作品走进百姓的生活。

众位“大师”在直播间的言之凿凿,也令不少消费者心生敬仰,产生强烈的消费冲动。然而,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报料,“在一些山寨协会和机构中,想当‘大师’‘理事’甚至‘会长’‘院长’都十分容易,只需要缴纳千元至万元不等的‘会费’就可以获得‘大师’头衔以及‘协会理事’的身份,想要获得“某大师再传弟子”的认证和授权,价格可能会高一些,因为还要征得已故大师家属的同意。获评‘大师’以后,怎么能多赚钱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了。有的人将成本仅几十元的印刷品、工艺品或艺术生日常的习作,包装成‘名家本工’,原价几万元,现价只需1888元。有的人还会给出作品保真、假一罚万等话术诱导消费,甚至虚构出香港拍出1380万的成交记录夸大价值。有的人将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机械加工的玉雕作品盖上自己印章,就可以在直播间冠以‘大师作品’进行高价售卖。此外,一些山寨机构还会成立‘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并组织‘大师’评选,在收取高额费用后,授予‘大师’称号,而正规部门机构组织的大师评选从不收费。这些通过缴纳高额评选费及‘会费’的所谓‘大师’,甚至是导游、个体老板等跨界从业者。”

记者查询发现,这些协会很多都在2016年就被民政部列入离岸山寨社团名单。

套路精密 加大治理难度

网络上各类“大师”的营销套路,让很多消费者损失惨重且维权无门,抱怨声不断。北京王女士花4.6万元购买的“某泰斗再传弟子的书画套装”,经权威机构鉴定全为机器印刷仿品。王女士找卖家退货被拒,找平台申诉又需要第三方出具鉴定报告,结果光鉴定费就花了8000元,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广州消费者陈先生高价购入的“工艺美术大师陶瓷瓶”,收货后发现瓶身有明显拼接痕迹,实为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普通工艺品,而“大师”在直播时却向网友保证,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孤品”,随后陈先生在别的直播间看到了一模一样的陶瓷瓶,价格只有几百元。江西消费者刘女士本来只是想学习书画知识,结果被“大师”说有收藏天赋,还给她留了“内部福利名额”,一时冲动花3万元买了两幅画,后来发现根本没人回收,想转手都卖不出去。

直播间工艺品与书画“大师”的真实水平和包装人设严重脱节,背后暗藏成熟的造假与运营产业链。据了解,一些销售艺术品的直播间,其直播套路已形成固定闭环且持续迭代,让治理难以跟上节奏。第一步以“免费领书画秘籍”“公益鉴宝”引流,展示伪造的荣誉证书和展览照片营造权威感;第二步通过互动收集消费者信息,针对收藏焦虑精准共情,如声称“作品未来十万块钱一平尺”“封笔后稀缺性翻倍”;第三步用“仅限前 10 名”“今晚涨价”制造紧迫感,安排“收藏家”连麦哄抢烘托氛围,甚至诱导线下转账逃避平台监管。

更棘手的是此类直播具有跨区域作案与身份隐蔽性。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大师’的运营团队多为跨区域配置,资质造假在A地、作品生产在B地、直播带货在C地、收款账户在D地,监管部门难以形成全链条追溯。部分主播还会频繁更换账号和昵称,用‘小号引流、大号变现’的方式规避平台处罚,甚至借助海外服务器搭建私域社群,脱离公共监管视野。此外,一些山寨协会的隐蔽性极强,会常更换名称后缀,从‘中国某某协会’改为‘国际某某联合会’,其注册地多在海外,查处时面临法律适用和管辖权的难题。”

多年从事高端艺术品经纪的李先生对记者说:“直播间‘大师’夹带低端工艺品的现象,其难治理的核心症结之一在于鉴定与取证的双重门槛。艺术品和书画作品的真伪鉴定主观性极强,缺乏统一量化标准,比如陶瓷的‘手工痕迹’、书画的‘笔墨韵味’,不同专家可能给出不同结论,这给消费者维权和监管执法带来极大难度。而且,多数权威鉴定机构收费高昂、流程繁琐,普通消费者难以承担,而民间鉴定报告又不被平台和司法机关认可。同时,直播内容的瞬时性也加剧了取证难度,主播虚假宣传的话术多为口头表述,很少留下文字记录,消费者截图的弹幕和视频片段,容易被卖家以‘断章取义’反驳,且部分平台未强制留存完整直播录像,导致关键证据灭失。”

多方协同 聚焦治理痛点

目前,针对直播间“大师”泛滥的乱象,平台、监管部门及行业正在构建多维度治理体系,重点破解鉴定难、取证难、跨区域监管难等核心痛点。

在平台层面,抖音等已建立严格管控机制,2024年至今清退“假大师”商家超 500个、达人超1000个,并提高字画类商家入驻保证金,要求名家作品需提供官方认证及本人授权,同时升级技术手段,强制留存90天完整直播录像供监管和维权调取;配合警方打击相关案件10起,涉及商家406家。同时,监管部门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假冒仿冒、违规谋利行为,联合民政部建立山寨协会“黑名单”共享机制,对非法评选机构实行跨区域联合取缔,涉嫌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从严打击。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希望平台能把大师的资质证明、作品鉴定报告都挂在直播间显眼位置,别让我们再靠猜来判断真假”“维权时举证太难了,希望平台能留存直播录像,帮我们固定虚假宣传的证据”,消费者的诉求直指治理痛点。

“治理难点在于行业标准缺失、监管链条断裂和违法成本过低。”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遏制直播间“大师”泛滥的情形,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直播艺术品管理规范,明确资质认证、作品溯源、售后保障的统一标准。同时,建立“监管部门+平台+权威鉴定机构”联动机制,对涉嫌违规的直播间实行“一键冻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科普等方式加强消费者教育,推广“查协会资质、核大师授权、辨作品细节”的防骗技巧,从需求端压缩乱象生存空间。唯有形成监管、平台、行业、消费者的共治合力,才能遏制乱象,守护工美与书画行业的公信力,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文|记者 贾淘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拓维信息跌2.03%,成交额6... 11月21日,拓维信息盘中下跌2.03%,截至10:04,报33.32元/股,成交6.22亿元,换手...
天禾股份跌2.05%,成交额1... 11月21日,天禾股份盘中下跌2.05%,截至09:54,报7.15元/股,成交1396.14万元,...
德赛电池股价跌5.01%,华夏... 11月21日,德赛电池跌5.01%,截至发稿,报25.80元/股,成交1.19亿元,换手率1.17%...
一线城市应届生平均起薪约463...  应届生起薪平均水平4422元 一线城市本科生起薪4634元  当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遇上互联网+,究竟...
最新或2023(历届)盘点应届... 现在企业春招已经陆续开启了,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而言,这基本是最后一次选择优质企业的机会。而对企业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