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群体观察
当“赶路人”成为“自家人” 兰州与新市民双向奔赴
小哥在驿站写下暖心的话
小哥与居民一起过节
“驿站是我们的家”
新就业群体加入社区,成为“自家人”
轻点屏幕进入直播间,选购的商品送上门;动动手指打开外卖软件,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家;想彻底打扫房间,提前预约便有家政人员准时上门……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便利,正悄然重塑着人们的日常。而在这一切便捷背后,有一群活跃在幕后的人——他们共同拥有一个鲜明的身份标识:新就业群体。
新就业群体是平台经济与数字时代共同催生的新型劳动者形态。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已达8400万人,相当于每五位职工中就有一位属于这一群体。在兰州,新就业群体同样在持续壮大,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成为维系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
近年来,兰州通过织密组织网络、做实暖心服务、激活治理动能,让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变成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的“守护者”,走出一条城市与新市民双向奔赴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1 服务藏在烟火里 从“够不着”到“一转身”
社工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专业服务
“小周!来驿站喝口水,社工老师今天在这儿做心理咨询。”11月的一天中午,城关区张掖路街道山字石社区快递驿站的老王喊了一声,外卖骑手周林犹豫了一下——以前参加培训得跑去三公里外的社区,午休时间根本不够,在驿站开展活动时也只能站着,根本听不进去。可现在,驿站里摆好了桌子,兰州爱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张菁正给几位外卖骑手递小板凳:“我们作了调研,知道大家晨会、午休、晚上收工最集中,所以把服务搬到这儿啦,给大家都带了小板凳。”
这是兰州市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服务的“场景化嵌入”——社工们像“流动的暖炉”,带着心理老师、律师和安全急救员,钻进外卖站点的晨会间隙、快递驿站的午休时光、网约车司机的收车夜。
在驿站这场紧凑而温暖的服务中,周林有了意外收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扫码地图。像周林这样的新就业群体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附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的位置、开放时间、能提供的服务就全跳了出来。“有次下雨,我车没电了,就跟着地图找到最近的驿站,不仅充了电,还喝了热水。”周林感慨道,“跑单的路上,多了好多‘家人的屋檐’。”
据了解,全市各级工会累计建成工会驿站213个,基本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以物流园区、快递网点、街道社区等户外劳动者工作生活聚集区为重点的驿站服务网。这里不仅是他们的歇脚点,更是权益的“前哨站”。近年来,兰州市总工会依托工会驿站阵地资源,组织工会干部进驿站当“站长”,在驿站开展建会、公益健康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义诊、理发、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此外,还为新就业群体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增强新就业群体技能与岗位适配性,不断提升职业化、技术化、专业化水平。
2 携手共织支持网 从“撑不住”到“有力量”
对出租车司机李国强而言,相较白天,他更熟悉金城的夜。今年是他开夜班出租车的第二年。金城的夜很美,但也让他为难。“有时候半夜跑完单,肚子饿了却一时没找到吃饭的地方,让人真的撑不住。”
但现在,李国强干活更有力量了。“兰州市红古区首批‘小哥食堂’正式上线!”“市总工会‘零点食堂’又开业了!”……让奔波在路上的“小哥们”随时都能吃上一顿实惠又暖心的家常饭,这是兰州对新就业群体的温暖守护。从一顿热乎饭到一份归属感,兰州市多方协作继续深化“双向奔赴”模式,从“被服务者”到“共建者”,通过暖心服务切实增强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幸福感,营造尊重关爱新就业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出租车司机、奔波于楼宇间的外卖员……这些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转的“活力纽带”。兰州把暖心服务摆在重要位置,精准破解新就业群体难点痛点,用一套“组合拳”织密服务网络,让城市温度直抵人心。为了更好地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兰州市人社局、兰州市邮政管理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兰州市开展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建立三级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加大职业伤害保障力度、构建“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生态模式等11项措施,给新就业群体吃下“定心丸”。
3 社区里的“新角色” 从“局外人”到“自家人”
今年重阳节,周林没有接上午的订单,而是跟着社工们一起走进社区,给老人们送去问候和关怀。如今的周林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岩”小哥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他利用休息时间,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帮助社工们一起入户走访。他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那些初来乍到、感到迷茫的外卖骑手,告诉他们:“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在兰州,像周林一样的新就业群体正从城市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治理的共建者。通过驿站网络、权益保障政策与“场景化嵌入”服务,他们的急难愁盼得到精准回应。而他们亦以“流动哨兵”之姿,融入社区网格,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在应急响应、社情收集等领域反哺这座城市。
小周没变——他依然是那个早出晚归的外卖骑手;小周又变了——他知道自己不再是“赶路人”,而是被城市记住名字、被社区当成家人、被伙伴需要的“温暖传递者”。而这样的故事,正在兰州市新就业群体中,悄悄发生着……
记者 陈梦圆 文/图
责任编辑:任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