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奚佳
黄河很长,只有在地图上才能看到全貌;但在文学作品里,我却已无数次感受过黄河的英姿,那气势磅礴的形象就此长存心底。
第一次真切地近距离感受黄河是在去西安的路上。踏上潼关的黄河堤坝时,已是日薄西山,一抹夕阳的余晖洒在宽阔的河面上,泛起点点金光,让人无比激动。远远的逆光望去,河面显得昏暗而又开阔,对岸风陵渡边,一排笔直的高大乔木静静伫立在夕阳下,仿佛默默陪伴着黄河。水流并不湍急,从北边迤逦而来的黄河在潼关弯了一下腰,平静地向东转弯而去。宽阔的河面只留层层波纹,便又洋洋洒洒地流走了。这就是刚刚冲出晋陕大峡谷的黄河,哪怕内心激荡,但外表就像一位沉稳的老者,悄无声息。它凝望过潼关的黄土塬,又匆匆启程。驻足河边,我总觉得眼前的黄河,似乎缺了一丝雄壮。
今年在山西时,我特地驱车去壶口,就是为了弥补那次的遗憾。从太原过去,看了一路的黄土山坡,心中不断幻想着黄河奔腾冲荡的样子。下午三点多,终于到达了临汾吉县壶口镇。
沿着峡谷的旅游公路逆流而上,黄河摇摆奔腾的身影渐渐清晰。天是晴朗的蓝,风里带着点黄沙的干燥,耳边不时传来游客的惊叹。
步行下到河床,栈桥连接着观景处。栈桥下有很多细流,在河床上深深的缝隙里乱窜;浅一点的沟壑里积了很多黄沙。向上游望去,黄色的水流犹如一条丝绸毯子,丝滑地铺在平坦的河床上。细看去,阳光下的水流犹如天真烂漫的小伙子,无忧无虑地被推着向前流淌。
随着人群缓缓移动,河水汹涌的咆哮声越发清晰。我迫不及待地插到观看龙漕的栏杆边,就看到被推着前来的黄河水都义无反顾地跌落到龙漕深处。阳光下的黄河水就如年轻的小伙一样,奋不顾身地前行,轰轰隆隆地跳进龙漕。也不见其黄,眼前就是一截白练,溅起无数的水雾。峡谷的风吹过来,风里夹杂着黄沙,也混合着黄河水雾,伴着轰鸣的水声一起吹来,这股青春的气息,无比震撼。我趴着栏杆欣赏,人挤着人;不知那跃下龙漕的黄河水,是否也在看挤挤挨挨的人流?那轰鸣的水声,或许正是黄河见到如此热闹景象时发出的惊叹。
再向下游望去,跌落龙漕的河水,先是碎成琼瑶,又不顾身上的痛楚,瞬间就复合成一条白练,重新昂首挺胸地穿行于狭隘的龙漕里。完成这一青春壮举的“少年”,经过龙漕的洗礼,蜕变成一往无前的“壮年”,肩负起冲出晋陕大峡谷南下的重任。
离开壶口,沿着修建在崖壁上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南下时,太阳已经落在山崖之上。陡峭的山崖让黄河照不到一丝阳光,明亮的天空映衬出黄河的昏暗,峡谷里显得越发压抑。虽然是不徐不疾地穿行在崖壁公路上,却仍能听见黄河一往无前的汹涌水声。向临河的一边望去,落差让人有些胆战心惊。在观景平台上俯视,只见黄河以浩浩汤汤的气势在山谷间冲荡,真正展现出“壮年”应有的勇气、毅力和非凡气魄。
这峡谷中的黄河,终于弥补了我初见的遗憾,展现出它最真的面貌——既有冲破层层阻碍的非凡气势,也有一往无前的雄壮气魄。这条我们民族的母亲河啊,哪怕曾在潼关有过短暂的沉寂,也一定是为了下一次的壮美,在默默积蓄力量。
上一篇:硕学通儒沈曾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