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何志荣
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嘉兴有位硕学通儒,他就是蜚声中外的沈曾植。
沈曾植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北京南横街寓所,其故居在嘉兴城内姚家埭。他祖上是新丰竹林人,曾祖沈可堡英年早逝,致使祖父沈维鐈无钱上学,由沈铭彝介绍到马桥(现属王店)十八庄笮篰村叔父的经训堂接受教育,嘉庆七年(1802)成进士,累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父亲沈宗涵也在京城为官,可惜于1857年就病逝。时曾植年方8岁,由母亲韩氏挑灯教读李义山诗集,每学一首,都要到能够背诵,母亲才允许睡觉。经长期训练,沈曾植在幼时就通晓音韵之学。
1860年英军入侵,母亲携曾植到昌平避居。一天,叔父沈宗济带他登上昌平城楼,让小曾植亲眼看一看昌平城的荒凉景象。同时告诉他,北京圆明园已被英法联军焚毁,使曾植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他发誓要好好读书,博取功名,报效国家。
同治九年(1870),沈曾植以太学生身份参加顺天府乡试,初试未中,同治十二年(1873),他再次参试,考上了举人第22名。光绪六年(1880)四月,中会试第24名,同月殿试,成三甲97名进士。金榜题名后,他荣归嘉兴故里。
沈曾植踏上仕途后,历任刑部贵州司主事、郎中,光绪十五年(1890),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俄国股章京。当时中俄两国常发生领土交涉,俄国使臣将《阙特勤碑》等3份影本送达总理衙门。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沈曾植凭他的博学和正气,分别作跋文回复,使俄国人大为震惊。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梁启超等成立“强学会”,这是“戊戌变法”期间,以上海为中心的维新派政治团体,沈曾植也积极参与活动。
光绪二十四年(1898),沈曾植因丁母忧离职。不久,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在两湖书院主讲史学。后又历任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使、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在各个岗位上,他都能知民情,清史馆馆长赵尔巽称其“持之以忠恕,故事治而民亲”“重治人而尚礼治,政无钜细,皆以身先”,而且做到工作、学习、著述三不误。
由于过度劳累,沈曾植身体多病,宣统二年(1910),他乞休侨寓上海,所居楼号为“海日”,便以遗老自居。可在1914年,这位早过花甲的老人,却又出任了《浙江通志》总纂。
沈曾植治学严谨,综览百家,专治辽、金、元三史,旁及边疆历史地理与中外交通史事。他还工诗词、书法,其书法以草著称,取法广泛,碑、帖并治,他的“人”字捺脚特征,被著名学者钱钟书戏称为“像北京老妈子的小脚”,实为晚清碑学影响下的运笔创新。纵观他的著作,无论在学述上还是艺术上,皆富有创新。他的《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海日楼文集》《海日楼诗集》《海日楼题跋》《海日楼札丛》等,对后世影响深广。
沈曾植长于经学、史地、佛学、文学、碑帖、书画、刑律,且在诗词方面也颇有建树,如此著作等身,故被“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陈寅恪称之为“近世通儒”。王国维不轻易夸人,尚赞他为“学术所寄”“邦家之光”。康有为也算是个人物,在著完书法论著《广艺舟双辑》后,在沈面前展示,不料被训斥:“你再读十年书跟我谈书法还差不多!”康有为只得惭愧退下。被誉为“同光朝第一大师”的沈曾植,有点孤傲,文坛上皆是对他高山仰止。
1922年,沈曾植病逝于上海,享年73岁。1923年1月2日,浙江通志局为其举行公祭,1923年12月13日,葬于祖茔侧南门外王店笮篰村。
2017年,嘉兴设立了以沈曾植命名的书法最高奖“沈曾植奖”,并在嘉兴历史上首次举办以嘉兴书法名人命名的全市综合性书法展览。
下一篇:黄河的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