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们要积极融入全国“一盘棋”发展格局,全方位落实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在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中紧抓国家战略机遇的叠加效应,全力推动我省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着力推进“七地”建设,持续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甘肃支点。充分发挥西部省份比较优势,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西部各省区深入推进国家战略,形成地方发展优势的重要发力点。全面落实“七地一屏一通道”中“七地”工作要求,突出我省地方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是我省未来5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主动融入全国“一盘棋”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措施。一是着力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立足国家所需,重点编制实施石化化工、冶金有色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我省在打造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重点领域的部署与实施措施,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打造国家重要战略原材料保障区。二是注重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锚定未来所向,着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对未来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新材料、生物制药、现代装备等优势产业发展目标和重要工程(项目),打造西北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三是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我省不同地域发展条件呈现多样多元特征,河西地区、陇中及陇东南区域资源基础、主导产业、文化传统差异性突出。要全力推动将以兰州为中心的中部片区打造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同时持续打造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片区,以及以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片区,通过不同区域间错位发展、协同联动,形成不同功能定位的产业承载区,为我省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着力保障“一屏”建设,全面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甘肃是国家黄河重点生态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黄河流域水源补给、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保护任务。在全面推进“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中,“一屏”建设关系到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也为省内“七地”和“一通道”协同发力提供环境容量和资源支撑。一是重点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设。持续推进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引大延伸增效、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国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调整等重大工程的推进。二是不断加大陇中陇东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重点围绕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任务,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要生态修复项目,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改善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三是持续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把推动地方发展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地方产业发展等统筹起来,通过改土造田、流域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循环、清洁生产等措施,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任务(工程),加强全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助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同时筑牢我省绿色低碳发展根基。
着力强化“一通道”枢纽功能,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中,“一通道”建设将不断强化我省在沟通西南西北、面向东盟和中亚国家开放的关键枢纽作用,持续强化我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重要通道和关键节点的战略功能。“一通道”建设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引入外资促进全省产业的升级与壮大,有利于实现产业与开放的联动,将地理通道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构建陆空联动综合交通网络。持续建设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常态化开行中欧、中亚、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四向多条”国际货运班列,形成陆港集群式联动发展,同时不断拓展空港功能,打造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拓展至中西亚方向的国际货运航线,实现“空铁陆”多式联运不断提档升级。二是不断推进开放平台能级提升,推动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升级,加快兰州新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四是深化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省际物流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RCEP成员国的贸易规模。充分发掘文化优势,通过敦煌文博会等平台展示我省深厚独特的文旅资源,持续推动中医药、新能源技术等特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文化联通”。
作者为省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