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时光里的全运会
□汪志
近来,日子仿佛被划定了一个温柔的刻度。每到晚上七点半,我便为自己沏上一杯清茶,在电视机前坐定,“走进”现场直播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赛场中去。这场国内顶尖的体育盛会,于我而言,是一段横跨了近三十年的光阴故事。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我的体育情缘,从孩提时代便种下了。而真正与全运会结缘,则要追溯到1997年的上海。那一年,第八届全运会的热浪,将我第一次卷进了现场。排球馆里山呼海啸的呐喊,运动员力与美的碰撞,以及那份集体心跳共振的灼热,至今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此后经年,无论身在何方,我总要在电视机前守候,历届那些夺冠的队伍,如老友般熟稔。
全运会的每项赛事都是动人心魄的。排球之外,篮球、乒乓球、手球、游泳,无不令我神往。常常看着看着,便情不自禁地站起身,为自己喜爱的运动员忘情鼓掌、加油喝彩,也曾因故乡的篮球队在决赛中失利而彻夜难眠。
从1997年的第八届全运会到当下的第十五届全运会,近三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然而留在记忆深处的那份热烈,历久弥香。当时的上海体育场,堪称国内最先进的体育场馆之一,那时我刚过而立,与潮水般的球迷一同挤上公交车赶往新建的体育场看全运会比赛,车厢里蒸腾着热切的讨论与期待。检票入场,看台上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红色座椅,与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浪,瞬间将我吞没。那份朴素的、充满烟火气的激情与热闹,是我对那场盛会最生动的怀想。
如今,我在全运会的“云端观众席”里,隔着屏幕看着港珠澳大桥上自行车手御风而行的身影,思绪一样激动起来。虚拟现实技术让岭南文化元素跃然屏上,手机上的便捷支付,一键便能让人将心仪的赛事门票收入囊中。
我从无意间看到的一则新闻报道里了解到,全运会90%以上场馆都是旧馆改造,天河体育中心通过光伏发电变身近零碳场馆,它和诸多体育场馆一起承担起了各项群众赛事活动。此情此景让我这个老体育迷思绪奔涌,争金夺银的专业赛场,向普通百姓敞开了热情的怀抱,这变化,何其巨大,又何其温暖。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盛会本身的变化。从1997年香港代表团初登赛场,到如今粤港澳三地携手办赛;从只能紧紧攥在手里的纸质门票,到数字孪生、深海采火的科技提升,一切都越来越先进便捷。群众赛事活动更是百花齐放,茂名的荔枝园里,选手们在幽幽果香中奔跑;佛山的太极拳决赛现场,直接邀请来了醒狮、香云纱等岭南非遗。从老者到少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成了这场盛会的主角。
那张珍藏的旧门票和手机里无形的电子凭证,静静地躺在时光的两端,见证着不变的体育情怀与蓬勃生长的时代力量。
下一篇:生成式AI不能沦为造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