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蔡韬
在鹤岗市监管场所的高墙之内,鹤岗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政委马艳微用二十五年的坚守,书写了一名基层民警最动人的答卷。她以医者仁心守护生命,以女性柔情点亮希望,在严谨执法与温暖关怀之间精准定位,于平凡岗位铸就非凡业绩。她的美,是忠诚担当的底色,是为民服务的亮色,更是无私奉献的本色。
2000年,马艳微从牡丹江医学院毕业,成为全省监管系统的一名医务民警。面对简陋的医疗条件和复杂的在押人员状况,她迎难而上,不仅每日提前一个多小时巡诊,还经常深夜护送病患就医,细致记录每一项体征数据。她从零起步,逐步成长为“既会看病、更会暖心”的业务骨干。
2015年,她牵头推进全国看守所医疗卫生社会化改革。面对部门壁垒与社会机构的顾虑,她反复沟通、多方协调,亲手推动医疗用房改造、设备采购与流程规范,最终打造出“警医联动、所院合作”的“鹤岗模式”,被公安部评为先进典型。担任女子看守所所长后,她以党建为引领,推动队伍焕新与管理升级,实现监所精细化、规范化跨越发展。单位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鹤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成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典范。
马艳微始终秉持“执法有温度、教育有感情、感化有真诚”的理念。在押人员王某因自幼被遗弃而性格孤僻,抗拒管理。在她生日那天,马艳微悄悄煮了长寿面端进监室,即便被王某无礼泼洒面汤,仍轻声说道:“我想让你知道,有人记得你的生日。”这句话融化了王某心中的冰墙,她从此打开心扉,积极改造。日常工作中马艳微精心用好看守所“所长接待日”机制,耐心解答家属疑问,优化提讯会见流程,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贴心人”。
在她看来,监所更是一所特殊的“学校”。2021年,她因在教育转化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教育转化专家”。涉毒嫌疑人杨某入所后极端抗拒,案件侦办陷入僵局。马艳微连续十余天主动接近,从生活细节入手,用真情打动对方,最终杨某不仅如实供述,还协助破获跨区域贩毒网络,获得依法从轻处罚。她创建“心理咨询工作室”,组织开展法律宣讲、心理疏导等活动。十年间,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教育转化为重点攻坚目标,协助破获刑事案件七十余起,实现监所安全“零事故”。
“要求民警做到的,我首先做好。”这是马艳微的工作准则。2022年9月,她仅用11分钟就将一名突发急病的在押人员送医抢救,守住“黄金15分钟”救治时间。
马艳微的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巡诊路上的脚步里、教育转化的话语中、舍家为公的抉择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