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克飞
《橡胶帝国:美国资本在利比里亚的土地与权力之争》 格雷格·米特曼 著 田泽浩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在《橡胶帝国:美国资本在利比里亚的土地与权力之争》一书中,格雷格·米特曼讲述了自己对费尔斯通种植园公司的追索。
这家公司已经更名为费尔斯通利比里亚公司,当年其总部所在地——利比里亚小镇哈贝尔已见不到往日的繁荣景象,“当时这个国家的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随之而来的收益装满了美国橡胶大亨、钢铁巨头和利比里亚特权阶层的腰包。”
那是上世纪40年代,哈贝尔“挤满了美国军人、费尔斯通公司工程师和利比里亚劳工”。格雷格·米特曼写道:“他们要尽快建好一座机场,将它交付泛美航空公司,后者将根据军事合同运营机场。这座机场最初被称为罗伯茨机场,旁边还计划修建一座军事基地,为赶赴地中海与东南亚前线的美国空军运输机提供服务。不过保卫利比里亚同样十分重要。当时整个世界陷入战火,数千名非裔美国士兵,以及少数白人军官与士兵,奉命前来保障美国的天然橡胶供应不受影响。这个属于美国的帝国时代已经告终,但它的遗产仍然存在。”
格雷格·米特曼这样书写眼前景象的过去与现在:“如今,在大约200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约合2.6平方千米)的区域内,采集工人像祖辈一样,每天早早赶来,从数百万棵橡胶树上采集乳白色的液体。数千加仑(1加仑约合3.8升)的液体乳胶每日被用卡车从种植园的各个分区运往工厂。数十年间,费尔斯通种植园公司将法明顿河当作方便的排水渠,向河中倾倒工业化生产‘天然’橡胶过程中产生的氨水等废料。周围的居民在河中洗澡、洗衣、捕鱼,而恶臭的气味、被污染的井水、皮肤疾病和鱼类骤减等问题一直令他们怨声载道。直到2008年,当地才建设了一座废水处理厂,这距乳胶厂最初投产已经过了近70年。”
利比里亚并非孤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企业竞相争夺拉丁美洲、太平洋岛屿、东南亚和非洲的土地,在那里种植热带水果、橡胶树和油棕树,以满足消费者对菠萝、香蕉、汽车轮胎等产品的需求。建立种植园世界的第一步永远是夺取土地。将近100年前,费尔斯通就是如此,正是通过在利比里亚获得的大片土地特许经营权,他建立了庞大的橡胶种植园,“从而帮助美国打破了英国与荷兰对当时世界利润最高的一种商品的垄断”——橡胶实际上是植物抵御和修复昆虫啃食所产生的天然聚合物,因为具备良好的弹性、可塑性和防水性,成为重要的工业产品,被视为“弹性肌肉与跟腱”。1914年,人工种植的橡胶园开始取代野生橡胶。1922年,人工种植比例已经升至93%。
作者试图在该书中呈现这样一段历史:一家庞大的美国企业在利润和民族主义使命的驱使下,以慈善的名义,通过协议、操纵和暴力等手段进入当时非洲大陆上仅有的两个黑人主权国家中的一个。他试图用美国之外的视角,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由科学和医学支持的白人特权与权力结构”。而在费尔斯通公司的对面,是利比里亚这个黑人共和国的顽强斗争,当时的利比里亚领导人以各种手段保住土地。离散在世界各地的非洲裔政治家、作家、科学家、外交官和企业家也加入这场博弈中,或支持费尔斯通,或支持利比里亚人。
书中描写的老费尔斯通,有着敏锐的商人触觉。他以马匹生意起家,热衷马车比赛,并最先使用橡胶轮胎的马车,继而进入橡胶产业。“一战”后,老费尔斯通反对英国在世界橡胶供应领域的垄断地位,致力于自给自足。这一观念和诉求与“美国国家利益”完全契合——橡胶在当时是美国第四大进口商品,进口量占据世界总量的72%,崛起的汽车制造业更是极度依赖于橡胶进口。
当时的利比里亚也面临选择。它处于政治孤立状态,或是被英法之类的国家接管,终结共和国,或是接受“较小的恶”,依附于美国资本,间接被控制经济。最终,利比里亚选择了美国,放弃了经济自主。当然,利比里亚时任总统埃德温·巴克利在书中备受赞誉,他以自己的智慧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始终艰难求存。书中写道:“巴克利成功阻止了费尔斯通父子的夺权企图,还将美国企业和政府都拉拢到自己一边。”只是很可惜,利比里亚原本寄望于引入费尔斯通公司后,可以主动推进现代化,继而改变社会,但结果显然是失败的。
橡胶种植园使得土地和生态被改变,工人除了长期超时工作外,还面临着氨水、杀菌剂“敌菌丹”等巨大的健康威胁。也就是说,战后的天然橡胶生产过程几乎没有“天然”之处,“费尔斯通公司的工人居住和生活在一个充满生物、化学和物理危险的种植园世界中”。
因为橡胶工人的相关诉讼越来越多,利比里亚政府对费尔斯通公司一再施加压力,于是费尔斯通公司出台赔偿政策,但抚恤金远低于家属要求。书中写道,费尔斯通在利比里亚建起的种族隔离飞地中,对工人赔偿金的计算暴露了黑人劳工的生命在公司眼中的价值。这种估价建立在种族资本主义的框架下,根植于种植园奴隶制暴力而血腥的土壤中,影响直至今天。(作者为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