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立立
《长命》 刘亮程 著 译林出版社
放眼当下文坛,刘亮程大约可以算得上是最懂新疆的作家了。没有在边地长期生活经验的人,应该不会明白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刘亮程的作品都是贴着自然的山川草木与人间的喜怒哀乐徐徐展开的,换言之,在他笔下有一个广袤无垠的天山牧场。这里的每一座雪山、每一条溪流、每一个水库、每一顶帐篷、每一棵树木,甚至就连每一块石头,都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既赋予他生生不息的写作能量,又被他密密实实地写满了故事。
长篇小说《长命》有一个颇具魔幻色彩的开场。1982年夏天,湍急的水流不断冲刷新疆镇野县碗底泉乡石人子河的河岸,“河底石头滚动的声音把岸都震颤了,仿佛人脚底下的石头也轰隆隆滚”。此时,天津来的大学生韩连生在河中不幸溺亡。16岁的当地少女魏姑在河岸边徘徊,意外地目睹了悲剧的发生。但故事并没有就此停顿,反倒在漫长的时间中渐渐发酵,彻底改写了魏姑此后的人生。30年后,她成了碗底泉乡公认的神婆,常常游走在阴阳两个世界之间,既安抚生者,又为逝者招魂。
从表面上看,这个故事隐隐有着与马尔克斯小说《百年孤独》相似的气质。但事实上,魔幻从来不是刘亮程写作的目的。他脚下这片土地如此坚实,足以支撑起他迄今为止所有的创作,而不需要舍近求远,漂洋过海到遥远的南美洲寻求精神上的契合。《长命》的创作源于一次偶然的契机。刘亮程应该不会忘记十年前他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居住期间的经历。那里有太多有故事的人:“一群老人从岁月尽头吹来阵阵寒风,而一群年轻人又步步紧随。”
毋庸置疑,刘亮程就是人群中承上启下的那一位。身为作家的他完全有理由为眼前这些乡民代言,以手中之笔如实记录老人们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不带一丝走样地传递给对过往家族历史缺乏基本概念的年轻一代,以此完成他文学上的传承。具体到《长命》,他之所以会毫无顾忌地谈论生死,说到底不过是为了阐述一个古老而又简单的道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相反,它和生一样,是生命构成的必然条件。就像他所说,“生意味着区分万物,而死连接万物,唯有在大千世界的死死生生中,才能理解生命”。
换句话说,“理解生命”就是刘亮程创作《长命》的核心要旨。似乎是为了完整地展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他写了很多故事(兽医郭长命与其父郭代道的故事、潘三爷的故事、铸钟师傅魏得茂的故事、魏姑的奶奶的故事)。这就好比藤缠着树,树依着藤,最终构建起一片故事的丛林。然而,尽管刘亮程笔下的人物有着各自迥异的人生,故事发生的年代也不尽相同,读者仍然可以清楚地辨认出那个如“草蛇灰线”般穿行在诸多故事之间的主题:寻根。
到了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将《长命》称为刘亮程的“寻根文学”。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细致入微地显现出家族传承对普通人家的重要:郭家的老屋中有一张大炕。每天夜里,一家人按照房梁的走向睡在各自的方位。梁的大头朝向东方,炕上的被褥则由东到西渐次铺开。“爷爷奶奶、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排序从来不乱。爷走了,儿子顶上去,一茬人走了,又一茬顶上去。”童年时,长命睡在炕西头。他无数次地想象,爷爷曾经也和他一样,“在很小时睡在这里,半夜听他爷爷的咳嗽从炕东头传过来,听父亲母亲翻身时窸窸窣窣的声音从炕东边传过来”。
许多年后,随着爷爷的祖父、父亲的相继离去,爷爷就成了一家之主。此时,他顺理成章地“睡到了这张大炕的最东边,轮到他的孙子一夜夜地听他早年听到的声音”。或许,这就是家族传承最为直观的体现了,就像郭家那本被反复抄写的家谱——从长命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手里一路延续下来,从来没有中断。甚至,当长命的儿子吉诗大学毕业后决定回到家乡,继承祖业,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时,长命仍然要求他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份属于自己的家谱。哪怕早在年幼时,吉诗就已经把写在家谱里的祖先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于是有了寻根。百年前,长命的高祖父郭子亥与母亲一起,从家族灭门的惨案中侥幸逃生,之后由肃州钟塔县河西村一路向西,在碗底泉村安了家。而到了百年后的今天,为了给80岁的父亲治病(郭代道患有“恐症”),长命与魏姑一起开车,穿越茫茫戈壁,将重重叠叠的群山抛在身后,最终完成了他的回归。在家族的聚会中,长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血脉传承的力量。此时,家谱里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渐渐演变成他面前这一张张和蔼的脸庞。“他们长着和你一样的鼻子,一样的耳朵轮廓,一样的眼神,你看他们,他们也看你。过去多少代,眼神也不会变。”
没错,血脉的传承不会欺骗我们,相同的基因更不会轻易走样。甚至,就连这份对故乡、对根的依恋,都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被遗忘。恰恰是有了这种从血脉深处紧密相连的生命传承,才有了我们的父母,以及我们自己。如此,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就成了一个大写的家。就像刘亮程所说,“我们站在祖先与子孙之间,被时间延续成长命,上下皆是生命前行的路,这是生命永远的路”。而这一次,正如他一直期待的那样,他真正理解了生命的厚度与长度。(作者为书评人)
上一篇:硅谷在创新与公平间找答案
下一篇:生态种植助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