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自贡航空产业园,凤鸣通用机场的跑道上,14组无人机陆续亮出“十八般武艺”;另一边的静态展区内,200余款“四川造”低空经济产业链优势产品蓄势待发。
当天,2025四川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大会在这里举行。这场大会,不仅是四川低空经济成果的集中检阅、观察全省产业布局与区域突围的重要窗口,更是一场关于四川如何“耕天织云”、全域协同抢占新赛道的“现场答辩”。
看亮点“三张清单”赋能企业“入链”
当天的大会演讲台上,3个二维码吸引台下数百名参会者齐刷刷举起手机。
这3个二维码,链接着大会最核心的成果:四川省低空经济典型应用场景需求、产品供给、服务供给“三张清单”。其中包括物流、救援、巡检在内的典型应用场景需求100个,涵盖整机制造、材料、系统、保障设备4大类173家企业的408个产品供给,以及来自64家企业的201项服务供给。
“三张清单”编织出一张精准的供需对接网,背后是精准破解低空经济发展中需求不清、供给不明、服务不畅等共性瓶颈的考量。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张清单”清晰回答了“何处可用、何物可用、何以成事”三大问题,“这标志着四川低空经济从被动招商转向主动引导,从政策扶持升级为系统赋能。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精准‘入链’。”
沃兰特航空联合创始人黄小飞在大会上披露的规划佐证了这一目标。他表示,企业正在自贡全域布局90余个标准化起降点,清单中的具体条目恰好可以为决策提供参考,“清单明确列出了自贡灯会园区载人运输航线、低空环线空中游览项目等低空文旅消费、公共治理、物流、生产作业需求项目,我们的起降点就优先布局在这些有真实需求的场景周围,确保‘出厂即试飞、试飞即应用’。”
“三张清单”发布,也首次为全省低空经济打通了供需双侧的通道。自贡宇立公司总经理赵飞飞表示,得益于所在园区16家合作伙伴的坚实支撑,企业本地配套率已从2022年的不足10%提升至如今的50%以上,“清单的意义在于,它把我们走过的路,变成所有企业都看得到的‘导航图’,让‘入链’从此有据可依。”
目前,四川低空经济已聚集企业500余家、吸引50余家省外企业入川、落地40个超500亿元重大项目。作为大会举办地的自贡,其航空产业园大型无人机年产能已达400架,“四川造”产品省内应用率较2020年实现翻番。
解痛点多项举措提供全周期支持
低空经济发展中,“标准缺失”导致的安全管控难题、“资金短缺”造成的研发投入不足,是共性瓶颈。据此,四川以省级层面的协同聚力,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大会发布的《低空安防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针对性填补了安全管控的标准空白;同时,30亿元省级低空经济专项基金的设立,为企业从研发到量产提供了全周期支持。
作为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主要承载地之一,自贡率先走上破解痛点的探索之路。当天会上,沃兰特50亿元的意向订单现场签订,成为自贡探索出的“实景应用为核心、实单交易为导向”路线的最佳证明。
50亿元订单落地的吸引力,首先来自自贡独特的空域竞争力——拥有全省最大、最高的“川协5号”空域,以及全国首例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飞行程序。让企业能现场向客户承诺:“我们展示的,立刻就能在这儿飞起来。”其次,作为四川在全国首创的“提前1小时报备”飞行制度试点,自贡更赋予企业“想飞就飞”的便利条件。
吸引力,还源于自贡十年产业积淀所孕育的“可信度”。大会现场展示了多个“自贡造”实战案例,从荣县高山镇将1小时路程压缩至5分钟的快递无人机,到在甘肃积石山县打通“生命通道”的翼龙-2H……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成为最好的“信用背书”。
吸引力,更源于政策红利的加速转化。在自贡,产业基金精准投向小鹰-700等重点项目;税务部门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台账式管理”,已为园区企业兑现税收优惠975万元,有效反哺技术研发。
政策红利还将持续释放。到2027年,自贡计划培育3家以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无人机链主企业,集群规模达300亿元。
全省目标则更为宏大——抢占2025年全国1.5万亿元低空经济市场的5%以上份额。这并非城市的“独角戏”,而是全省的“大合唱”:通过清单化管理、成都(运营)、自贡(场景)、绵阳(空管)的差异化布局,共同构建让“产业孤岛”成长为“生态雨林”的协同体系。
从地下千米的燊海井,到天空2400米的低空赛道,自贡的“向上之路”,恰是四川以政策“精准滴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这块四川低空经济“试验田”,正迈向兼具产业厚度、民生温度的“丰收季”。
成果盘点发布3张清单——低空经济典型应用场景需求清单、低空经济产品供给清单、低空经济服务供给清单
发布1项指南——《低空安防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成立2只专项基金——四川省30亿元低空经济专项基金、自贡市20亿元产业转型引导基金
设立1个研究机构——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