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梅 谭 梅
“金瓶似的小山,
山上虽然没有寺,
美丽的风景已够我留恋。
明镜似的西海,
海中虽然没有龙,
碧绿的海水已够我喜欢……”
20世纪50年代,《金瓶似的小山》这首民谣风格的歌曲传遍大江南北,它是青海日报编辑朱丁深入青海湖畔牧区采访时,目睹牧民载歌载舞庆祝新生活的场景后有感而发的创作。
歌词中“金瓶似的小山”,正是藏语称“吉却木勒同宝”或“同宝岗”的同宝山;“明镜似的西海”,是与同宝山相伴相守的青海湖。歌曲后经中央乐团配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不仅让高原的壮美风光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更让同宝山这颗青海湖畔的明珠,在时代的旋律中留下了最初的动人注脚。
在青海湖北岸的苍茫天地间,同宝山这座海拔4024米的山峰,既承载着藏族同胞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又见证着高原生态的生生不息,更镌刻着新中国核工业守护者的热血荣光,如今又以旅游胜地的姿态焕发出新的生机。它的四张面孔,如同四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共同铺展出血脉与时代交织的高原名山图景。
神话之山:青海湖的守护者
“吉却木勒同宝”,当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老人用藏语念出这个名字时,语调庄重,眼神中满是敬畏。在藏族文化语境里,这个名字不仅是一座山的称谓,更关联着“青海湖守护山神”的传说,而这也正是《金瓶似的小山》中那抹眷恋之情的深层文化溯源。
翻开藏族经典《安多政教史》,这座山的文化坐标更显清晰,书中记载:青海湖“头朝东,尾朝西”,左右两侧耸立着两座守护高山,右侧为伦宝赛歉山,左侧便是莫兰同宝山,而“吉却木勒同宝”,正是当地群众对莫兰同宝山的亲切称呼。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民间传说里,莫兰同宝山神并非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位形象鲜明的女性守护神。海北州交通运输局原局长、党组书记赵长明曾听当地老人讲述过这段传说。据说,莫兰同宝山神骑乘白马,右手持长枪,左手托聚宝盘,身披甲胄,腰悬弓箭,威风凛凛。作为青海湖四方侍卫大臣之一,东方的莫兰同宝山神与南方的伦宝赛歉山神、西方的阿米杂玛日山神、北方的阿米夏格日山神,共同守护着青海湖及周边的生灵。当地老人说,这位山神还是鲁、念、赞三大部族的统领,只要人们心怀敬畏供奉,便能得到她的庇佑,让草原水草丰美、牛羊兴旺。
在海北草原,关于莫兰同宝山流传最广的传说,关乎一场跨越千年的“守护之战”。传说很久以前,同宝山脚下的金银滩草原水草丰美,牧民们安居乐业。可不知何时,一条巨大的毒蛇闯入这片净土,它毒害牲畜、污染水源,让草原渐渐枯黄,百姓苦不堪言。莫兰同宝山神见状,挺身而出,与毒蛇苦战数日,虽将毒蛇刺伤,却让它化作一缕青烟逃脱。伤愈后的毒蛇并未收敛,反而化身为罗刹女,变本加厉地祸害百姓。就在众人陷入绝望时,一只金色大鹏从天而降。大鹏径直飞向罗刹女的藏身之处,几番激战,终将其逼出原形。凯旋归来的大鹏,嘴里叼着毒蛇飞落在了同宝山山顶,山体承受不了大鹏的重量被压扁。大鹏见到山体被压扁,往前飞出,叼在嘴里的毒蛇脱落化成了西海郡东北侧延绵十几里的蛇山。大鹏也落地变成了同宝山对面的达玉五谷山。
据说,如今的同宝山,正是那次“重压”后形成的模样。山体虽没了往日“高耸入云、积雪不化”的险峻,却多了几分温润的守护感,也正因这份守护,才孕育出歌词中令人留恋的美丽风景。
在汉族文化语境中,同宝山同样浸润着神话色彩。《穆天子传》记载的周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有学者考证,其发生地就在青海湖周边,而同宝山,正是这场千古之约的沉默见证者。
千百年来,同宝山静静伫立在青海湖畔,听着不同民族的故事,看着岁月流转。这些藏着高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美好向往的神话与传说,也成为了同宝山最动人、也最珍贵的文化底色,让《金瓶似的小山》的旋律有了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生态之山:高原生灵的和谐家园
盛夏时节的同宝山,恰如《金瓶似的小山》歌词中描绘的那般,用最纯粹的美景勾勒出令人沉醉的画卷。从山脚到山顶,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不断变化,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生态景观,每一处风景都足以让人心生留恋。
山脚下,金银滩草原一望无际,金露梅和银露梅竞相绽放,金灿灿、白茫茫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草原上,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涟漪,引得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沿着山路向上攀登,便进入了高寒草甸区域。这里的植被虽不如草原上的那般高大,却更加坚韧,它们紧紧地贴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地毯。在这片草甸上,随处可见小小的水洼,这些水洼如同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山峦,成为许多小动物的乐园。黄羊常常成群结队地在这里觅食,它们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一旦发现危险,便会迅速奔跑,矫健的身影在草原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赤狐常常独自在草甸上徘徊,寻找着田鼠等猎物,那双机灵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同宝山不仅是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园,还是青海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同宝山巅向南眺望,青海湖碧波荡漾,宛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原之上,“明镜似的西海”正是对它的绝妙写照。青海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众多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每年春季,大批候鸟从南方飞来,在青海湖周边的湿地和岛屿上筑巢繁殖。同宝山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许多候鸟在迁徙过程中会在同宝山附近停歇、觅食,补充能量后继续旅程。
近年来,海北州加大了对同宝山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同宝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如今,同宝山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69.71%,比前些年有了明显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同宝山徐徐展开,让歌词中那份对美景的喜爱,有了更坚实的生态支撑。
英雄之山:221基地的空中屏障
同宝山还有一个温暖的名字,叫“团宝山”。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段镌刻着热血与忠诚的红色记忆,也让《金瓶似的小山》所歌颂的新生活,有了沉甸甸的守护注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1.7万余名解放军官兵陆续驻守这座山峰,用血肉之躯守护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国营二二一厂)时,“团宝山”的称呼便在军营里深深扎根。官兵们说,这座山见证着战友间“团结一心守防线”的使命与决心,也承载着共同守护国家核工业的责任与担当。
这段红色记忆的起点,要回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彼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核讹诈、核战争的阴云笼罩。为打破核垄断、粉碎核威胁,党中央高瞻远瞩,毅然决定在金银滩草原秘密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为了保密,金银滩从地图上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绝密代号“221”。而同宝山,因地处221基地西南侧,与基地直线距离仅18公里,且拥有360度无遮挡的视野,成为守护基地的“天然屏障”:向南可监控青海湖上空航线,向东能封锁湟水谷地通道,向西可瞭望柴达木盆地方向,向北则将221基地的厂房、生活区尽收眼底。站在山顶,青海湖的碧波、金银滩的牧草与221基地的红砖建筑构成一幅特殊的图景,而这幅图景的背后,是官兵们用青春筑起的“空中防线”。
1965年起,党中央先后调遣空军高炮12师、13师、1师及导弹8团、探照灯兵第6团等部队驻守团宝山,构建起“山顶主阵地+山腰观察哨+山脚弹药库”的立体防御体系。团宝山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一年中有近半年时间被白雪覆盖;高寒缺氧,空气中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山陡路滑,冬季气温常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冻土坚硬如铁。可官兵们没有退缩,修筑工事时无大型机械,就靠铁锹、镐头一点点挖凿;寒冬时节汽车无法上山,就背着帐篷等物资在冰雪中攀爬,用双手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巅搭建起防御阵地。
今年76岁的老兵李敬德1968年入伍后,便随空军高炮1团8连驻守团宝山山顶主阵地。“我们连80多人,要拉6门3.1吨重的37毫米口径高炮上山。”老人回忆时,手上仿佛还带着当年拉炮的力道,“积雪没过膝盖,粗麻绳勒得肩膀通红,大家喊着‘一二’‘一二’的号子,一步一步把炮拽到阵地。”为应对突发空情,部队提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口号,最冷时炮管冻得能粘掉手皮,战士们就用棉被裹炮身,轮流用体温焐着;最热时紫外线灼得皮肤脱皮,大家仍坚持趴在炮位上训练。李敬德在团宝山上一守就是3年。
2025年夏天,原探照灯兵6团二营五连的老兵王伟宏重回团宝山。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讲解员张进娥全程陪同接待,她后来仍清晰记得王伟宏重上同宝山的场景。
当时,年过七旬的王伟宏拄着拐杖,在高炮台遗迹前驻足良久,说起往事,浑浊的双眼瞬间泛起光彩。“我这条命,差点就交代在这片草原上了。”老人突然提高声音,指着远处的山沟,思绪飘回到那个与狼群对峙的夜晚:“二十多只狼啊,半夜悄无声息地围上来。我们一号手、二号手端着步枪,三号手、四号手和站长拿冲锋枪,就这么站在雪地里和它们对峙。”他的手不自觉地比划着持枪姿势,眼神锐利如鹰:“连长说过,狼不伤人就不能开枪,这是铁的纪律。直到领头的狼转身离开,我们才发现后背的棉衣全湿透了。”
还有一次在513阵地,他独自遭遇孤狼,“它绿莹莹的眼睛盯着我,我枪口对着它,手指扣在扳机上整整五分钟,好在最后它扭头走了。”王伟宏说。
说起执勤生活,王伟宏的讲述变得格外细致:“我们站点就五个人,既要站岗又要做饭。一个人负责三天伙食,每月轮两次;白天四班哨,从早到晚连轴转,晚上还有五班哨,想打个盹都难。”同宝山红色研学基地的展柜里,一个水杯锈迹斑斑,看到它,老人的声音突然低沉:“水比油还金贵!1970年刚来的时候,全靠海晏县营部送水,一次不到一吨,后来改成每月送两次,算下来每人每天就六斤水。洗完脸的水留着洗脚、洗衣服,一滴都不敢浪费。” 即便条件如此恶劣,驻扎在同宝山上的官兵都不曾埋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当年坚守的不只是几门炮、几个阵地,还有中国终结核讹诈的“卫国长剑”,是让《金瓶似的小山》所歌唱的幸福生活得以延续的坚实保障。
如今,团宝山上的哨所、营房、坑道、炮台、弹药库虽历经风雨,却仍清晰留存着当年的痕迹。多年来,海北州对这些遗迹不断进行保护性修缮。如今,这里成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红色教育基地,让英雄故事代代相传,也让那段守护岁月与歌词中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发展之山:高原文旅融合新名片
当年官兵们用青春守护的“空中防线”,如今已变成向游客开放的“精神课堂”。
“太壮观了!站在同宝山顶,青海湖、原221基地、金沙湾尽收眼底,这视角太绝了!”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女士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一边兴奋地说道。如今的同宝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有战士驻守的军事重地,而是成为了青海湖周边最热门的旅游打卡地之一。人们为这里的生态美景驻足,为红色记忆动容,也为高原发展的活力喝彩,而这份对风景的热爱,与《金瓶似的小山》中那份纯粹的眷恋,在跨越半个多世纪后依然共鸣。
近年来,海北州依托同宝山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传说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截至2025年10月,由青海海北交旅融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承建运营的青海湖同宝山露营基地的总投资已累计超过2000万元。露营基地内设有太空舱、星空舱、情侣舱、亲子舱等,还有9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房车、轻奢帐篷和泡泡屋等。这些特色住宿设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金银滩草原上,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游客们白天登山俯瞰全景,夜晚躺在星空舱里仰望银河,感受“吉却木勒同宝”守护下的高原静谧与浪漫。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同宝山对军事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也同步推进。山顶的3处空军营房遗址、温都垭口的空军遗址、导弹8团12营遗址以及5处部队武器储存基地等,都被精心修复,并设置了详细的解说牌。游客可以沿着蜿蜒的步道,寻访当年的哨所、炮台、弹药库,听老兵们讲述峥嵘岁月;也能在导游的带领下,了解同宝山的传说,感受高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歌词背后的故事更加鲜活可感。
这里的文旅活动同样丰富多彩。举办登山大会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沿着山路往上爬,一边挑战自己,一边看风景;冬天,观同宝日出最让人难忘,大家迎着星光上山,烟花在夜空里绽放,土火锅冒着热气,等太阳升起来,金光洒在青海湖上,云海萦绕在山间,所有人都拿着手机拍照,惊叹声不停。
同宝山旅游的兴起,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座山的历史与文化,也为海北州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相关数据统计,2025年,同宝山露营基地凭借达玉五谷至同宝山景观公路通车后的流量红利,自6月起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8月底,营收已突破200万元,较2024年提前4个月达到“规上企业”标准,成功纳入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同时,通过项目拉动,为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五谷村、同宝村、达玉日秀村注入发展动能,为村集体及农牧民分红达35万元,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40个,并提供技能培训,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许多当地的农牧民也积极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海晏县三角城镇的牧民才让,开起了名为“草原人家”的牧家乐,旅游旺季时,常常一桌难求。“以前我们靠放牧为生,年收入也就两三万元,现在开了牧家乐,卖手抓羊肉、奶茶,还能给游客讲‘吉却木勒同宝’的故事,每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才让高兴地说。还有不少牧民当起了导游,用质朴的语言为游客讲述同宝山的传说与历史,或者提供马匹租赁服务,让游客能够骑着马感受金银滩草原的辽阔。
同宝山,这座被《金瓶似的小山》传唱过的高原山峰,如今正以承载神话传说、生态之美、英雄荣光与旅游活力的崭新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让歌声中的眷恋与热爱,在新时代的发展篇章中不断延续、升华。
上一篇:格桑映雪自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