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冯雪玉 孙柳
初冬时节,北京展览馆剧场内灯光璀璨,掌声如潮。11月15日晚,“乌兰牧骑神州行”进京演出在此圆满落幕,2000余名首都观众见证了这场跨越六十载的文化盛事。这场演出,不仅是对乌兰牧骑巡演60周年的深情纪念,更是乌兰牧骑“到人民中间去!”的生动写照。
2025年正值乌兰牧骑首次巡演60周年,为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展现其与群众“面对面”的服务特色,彰显内蒙古文化的独特魅力,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整合全区乌兰牧骑资源,举行“乌兰牧骑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
从长城之巅到黄浦江畔,从活力湾区到英雄南昌,3个月的时间,“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9月16日,兴安盟3支乌兰牧骑队伍跨越3000公里,为广州观众呈上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地域特色的视听佳作。乌力格尔《扬鞭催马新征程》、顶碗舞《祝福》、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演出还巧妙融合南北文化特色,广东民歌《彩云追月》的悠扬旋律与蒙古族歌舞的热烈奔放交相辉映。当《歌唱祖国》音乐响起时,现场观众纷纷跟唱,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在歌声中凝聚升华。
演出结束后,广州市民陈女士拉着乌兰牧骑队员的手,连声说:“谢谢你们!明年我要到内蒙古再看一场你们的演出。”
10月27日至28日,八达岭长城景区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演出——60年前,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在此留下珍贵合影;60年后,新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再续前缘,展现着新时代乌兰牧骑的风采。
乌海市乌兰牧骑副团长白思宇动情地说:“前辈们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现在我们新一代队员在八达岭长城再次唱响内蒙古的歌,再续这段跨越时光的文化情缘。”
此次巡演,全区12支乌兰牧骑队伍350余名队员奔赴到全国25个省(区、市),演出100余场,形成了覆盖商圈、景区、高校、企业、社区的多元化演出矩阵。
“一路走来,观众都非常热情,演出效果特别好,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群众对乌兰牧骑的喜爱。我们深知,每一次演出都是对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兴安盟乌兰牧骑队员臧晓慧说道。
“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是建队之初的口号,再偏远的地区也阻挡不了乌兰牧骑的脚步。
炎炎夏日,“乌兰牧骑月”惠民演出精彩纷呈;寒风凛冽,“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火热开展。农村牧区、工矿企业、学校社区、边关哨所,所有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都是乌兰牧骑的舞台,每年8000场演出服务活动让文艺之花开遍内蒙古大地。
60多年来,全区75支乌兰牧骑为广大农牧民累计演出40多万场,行程几百万公里。
11月11日,内蒙古群众艺术馆内,一份感动流淌在观众心间。在乌兰牧骑巡演60周年展示演出活动中,乌兰牧骑老中青三代队员同台亮相,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图”。当晚的舞台上,11名参加过首次巡演的乌兰牧骑老队员通过AI技术,在大屏幕上与60年前风华正茂的自己热情相拥。
正是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践行着“到人民中间去!”的初心使命,才有了“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的赞誉,这份初心从未褪色,这面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11月4日,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创作的舞蹈《走进光里》摘得第十八届文华节目奖。
一部基层文艺作品能够斩获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项,这是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的生动实践。
2022年春,“学·创·演”活动在全区乌兰牧骑中开展。学习理论知识,创作文艺精品,奔赴各地演出,是活动的主旨。为此,全区宣传系统组织创作专班,引导乌兰牧骑围绕主线创排主题突出的小型作品。目前,全区乌兰牧骑年均新创1000部作品,涵盖歌曲、舞蹈、小戏小品、曲艺、器乐演奏等多个艺术门类。
赤峰市宁城县乌兰牧骑队长齐晓光说:“我们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传递好党的声音与关怀,为基层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
六十载风雨兼程,乌兰牧骑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用艺术的力量跨越山川湖海,将文化的种子播撒祖国大地。他们不仅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也是连接党与群众的桥梁纽带。“到人民中间去”是乌兰牧骑永远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