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名片】
史忠俊,现任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
一场盛会,为何钟情于同一座城?一份情缘,如何续写更深层次的合作新篇?11月17日,“2025中国—东盟周”在福州开幕。这是继2023年成功“首航”后,系列活动再度回归榕城。活动间隙,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接受了福州日报记者采访,分享对于此次盛会的思考与期待。
史忠俊在接受媒体采访。记者 林双伟 摄
中国—东盟周的榕城缘
从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长卷中眺望,东海之滨的福建、福州始终以独特的笔触勾勒着双方交往的脉络。
“为什么再次选择福州?”日前,面对记者的提问,史忠俊语气亲切而笃定:“福州是第一届中国—东盟周举办的地方,我们回到这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从中国—东盟合作全局出发,这片土地始终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福州乃至福建与东盟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现实联系,无论是地理相邻、经济互通,还是人文相亲,都与东盟往来密切,这正是我们选择这里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从“首航”到如今的“再聚”,史忠俊感慨良多:“2023年,中国—东盟中心就是在福州启动了中国—东盟周系列活动,旨在向双方民众全方位宣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如今,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东盟周已成为中国和东盟各界共话友谊、共商合作的重要平台。”
现在再次踏上福州这片土地,史忠俊的期待更加饱满。“福建福州作为文旅、数字和海洋强市,其发展定位与东盟各国高度契合。”他特别指出,“更可贵的是,这里有无数侨胞扎根东南亚,这份深厚的人缘纽带,正是我们推动区域合作的独特优势。未来,我们将继续善用这些历史资源与现代条件,助力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行稳致远。”
议程里的新思考
此次中国—东盟周活动设计别具匠心,开幕式、主题演讲、高端对话、青年对话、媒体智库沙龙等主体及配套活动环环相扣。
在史忠俊看来,这些安排蕴含着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深远考量:“我们一方面希望汇聚高级别代表,共同探讨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深化中国—东盟关系;另一方面,期待通过多样活动加强务实合作和民心相通,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他还特别提及了首次举办的“和韵交响 同心共鸣”中国—东盟高端音乐会,强调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艺术家同台献艺,这样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必将增进双方民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为中国—东盟关系筑牢民意基础。”
青年,则被史忠俊视为未来合作图景的重要力量。“今年,我们举办了多场以青年为核心的活动,就是要让更多年轻力量参与进来,为双方关系可持续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从人文与青年的广阔图景出发,史忠俊还将目光投向了双方共同的蓝色家园——海洋。他指出,海洋不仅是传统的贸易通道,更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作为海洋邻邦,中国与东盟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合作下的新篇章
站在时间的河岸回望,史忠俊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正绽放着前所未有的光彩。他用“历史最好时期”来定义当下的双边关系。在他看来,这份成果具体而生动。
“当前,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高层往来密切;经贸合作实现新突破,中国连续16年稳居东盟最大贸易伙伴,是东盟主要投资来源地;人文交流呈现新气象,双向留学生规模突破20万,旅游往来呈现快速复苏发展态势。”史忠俊表示,这些鲜活的数字,正是中国与东盟命运与共、携手前行的生动见证。
这份紧密的关系,也带给史忠俊更强烈的信心。他特别指出,《东盟共同体愿景2045》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高度契合,两者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强调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都重视创新驱动与数字经济,都主张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都倡导包容性与缩小发展差距。
在“2025中国—东盟周”开幕式上,史忠俊更深情地表示:今年的活动旨在深度融合东盟2045愿景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实现更紧密的发展战略对接和全方位合作,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更多内涵,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谈起未来,史忠俊说:“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为契机,相信只要中国与东盟同心协力、团结合作,就有能力为世界贡献中国—东盟方案,为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创造更加开放繁荣的未来。”(记者 吴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