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7时许,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康倩茹已经拿着望远镜站在福州森林公园的林间。她的目光追随着枝头跃动的身影,耳边是各种鸟类的鸣叫声。两年前,这名“00后”志愿者还对鸟类一无所知,如今她已是福建省观鸟协会的成员,不仅能辨识上百种鸟类,还能通过鸟鸣判断它们的情绪状态。
“观鸟让我学会了‘看见’。”康倩茹说,“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生命就像隐形了一样。现在,我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这是一种与大自然连接的奇妙体验。”
康倩茹用望远镜观鸟。记者 陈君沂 摄
从零开始的观鸟之旅
2023年初,康倩茹通过“绿色青年实习生项目”被推荐到福州观鸟协会实习。“那时,很多常见的鸟我都不认识,也没有相机,只能凭很粗浅的描述向前辈询问它们的名称。”她回忆道。
刚开始观鸟时,康倩茹遇到不少困难。找鸟对她来说尤其困难,对于什么样的鸟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完全没有概念。“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找。”她笑着形容当时的自己。
凭借一台哥哥淘汰的相机和300毫米变焦镜头,康倩茹开始了她的观鸟记录。每天,她都会花时间在森林公园观察、记录、学习。仅仅两个月后,她已经能够识别出城市中大部分常见鸟类。
“小康的学习速度惊人,更难得的是她对鸟类保护的热情。她不仅自己学习,还主动在学校组织观鸟活动,带领更多年轻人了解鸟类世界。”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告诉记者,从全球看,观鸟是迄今为止参与人数最多的环保运动,对于观鸟小白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能感受到小康对鸟类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她也主动承担起协会的很多重要工作。”
如今在森林公园,康倩茹的身影已成为一道常见的风景。她架起望远镜,仔细观察远处的鸟群,记录着它们的行为。对她而言,观鸟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在行动中守护自然
康倩茹经常会到森林公园参加志愿活动。她的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宣教中心为参观者讲解鸟类科普知识,二是外出巡逻,劝导不文明观鸟行为,同时为外地来的观鸟爱好者指引路线。
“我们的志愿者群体有200多人,包括各行各业的观鸟爱好者和大学生。”康倩茹介绍,“大家有空就会过来帮忙,没有固定的频率,但有共同的信念。”
在巡逻过程中,康倩茹和志愿者们有时会遇到一些不文明的观鸟行为。“曾经有人偷偷爬上树,把遮挡鸟巢的枝叶剪掉,导致雏鸟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和天敌面前。”说到这些,康倩茹的语气中带着心疼,还有人会为了拍到猫头鹰探头的照片而踹树,但白天本来是它们休息的时间。
面对这些情况,康倩茹和志愿者们会耐心劝导,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并改正。遇到不听劝告的,他们会寻求公园保安团队的帮助。“保安团队与我们配合得很好,他们非常负责任。”康倩茹告诉记者。
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鸟类保护。康倩茹在学校组织了五六场观鸟活动,每场都有30人左右参加。“同学们都很惊讶,说在学校这么多年,从未发现过这么多鸟类。”她自豪地说。
从观鸟到生态保护
随着观鸟经验的积累,康倩茹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开始从单纯的观鸟进而思考更广泛的生态问题。
“刚开始观鸟时,看到新的鸟种就很开心。”康倩茹说,“后来我慢慢开始观察鸟类的每一个活动,配合一些专业书籍学习,逐渐认识到,鸟类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相比于不文明的观鸟行为,栖息地的破碎和消失对鸟类的威胁更大。”
“人类喜欢的环境与鸟类喜欢的环境完全不同。”康倩茹说,“人类喜欢规整的环境,比如铺满石子的白沙滩;而鸟类喜欢原生态的泥地沼泽。”
未来,康倩茹计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从事鸟类保护志愿工作。“每个人的微小贡献都很重要。就像观鸟一样,重要的是开始‘看见’,当我们开始看见它们,就能感受到它们,改变自然而来就来了。”
康倩茹说,“通过观鸟,我学会了尊重每一个生命,也看到了生命之间的相互连接。这种连接让我明白,保护鸟类其实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记者 陈君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