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奏响激昂奋进乐章
加快融入主城区 奋力实现新跨越
闽水汤汤,奔流不息。
八闽首邑闽侯,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的土地,正以“环抱”福州主城区的独特地缘优势,进行一场以加快融入主城区、建设新市区为目标的深刻变革,奋力书写新时代的“融城”华章。
设施共建
打通动脉,织就同城交通网
今年8月,位于闽侯荆溪镇的首邑大道实现全线贯通。这条闽侯门户大道,从规划图纸上的线条变成可感可触的民生通衢,不仅改写了荆溪镇与闽侯县城之间的通行格局,也加快了闽侯融入主城区的进程。
“我们把原本双向4车道的道路,提升改造为双向8车道城市主干路,增设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港湾式公交站,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交通系统。”项目相关负责人汤龙辉说,首邑大道的贯通,让道路通行能力成倍提升,甘蔗通往荆溪及福州主城的时空距离被大幅压缩,东西向运输效率显著提高。同步实施的还有龙山路、三环接线拓宽改造,片区路网实现“毛细血管”与“主动脉”的无缝衔接。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作为福州的重要门户,在城市规划这盘大棋中,闽侯利用“两江四岸”地缘优势,强化交通路网,打通区域协同发展的“任督二脉”。
放眼全县,闽侯的交通四通八达。地铁2号线、5号线、滨海快线穿梭而过,9个站点星罗棋布;6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县内总里程达164.3公里;7个镇与福州城区接壤或隔江相望,8座跨江大桥如长虹卧波,将闽侯与主城区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环市区“30分钟交通圈”的便捷生活。
未来的蓝图更加令人振奋:刚通车不久的侯官大道,打通了大学城南北交通主动脉,串联起高校资源,提升了城市品质;建设中的文山洲特大桥,将联通南通与仓山,缓解主城南向压力;列入“十五五”规划的闽侯三桥,作为福州四环路的关键一环,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上街与晋安的快速通道。
这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的推进,让闽侯交通“不设限”,让闽侯居民既能享受县域的低成本生活,又能享受省会的优质资源。
双向八车道的首邑大道,通行能力实现大提升。通讯员 陈堡 摄
产业共兴
智汇大学城,激活创新动力源
闽侯上街镇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有一支平均年龄仅25岁的团队,他们毕业于福州大学城的高校,自主研发的集装箱式智能化植物工厂不靠阳光、无需土壤、不用农药,通过算法精准调控植物工厂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实现植物在完全工厂化环境下的高效生长,不仅提高产量,还提升了品质。
这个团队于2017年成立福建塔洛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福州大学城在地优势,福建塔洛斯科技有限公司深化校企合作,与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共同进行深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建设。
这是闽侯依托大学城资源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深度融合的缩影。依托福州大学城这一“最强大脑”,闽侯在“产业共兴”的征程中,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面对县域内22所大中专院校、20多万青年学生的丰厚科教资源,闽侯精准施策,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出题—科研答题—产业转化”的创新闭环。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超市”将高校科研成果分门别类摆上“货架”,便利企业按需“选购”,2022年以来校地企合作项目超700个,先进制造、集成电路、菌草技术等成果就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揭榜挂帅”机制则鼓励企业抛出技术需求“英雄帖”,吸引高校团队“揭榜”攻关,共同破解“卡脖子”难题。
资金保障是创新血脉。闽侯联合市金控集团设立规模达10亿元的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金融活水。
更具前瞻性的是,闽侯正积极布局低空经济这一新赛道。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空域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致力于打造“福建县域低空第一城”。
从招引头部企业落地低空装备产业园,到率先启动空域规划编制、争取空域批复;从推进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到规划无人机教培中心、医疗、交通等应用场景……闽侯正围绕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生态,从装备、基础设施、管理保障到应用场景全面发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资源共享
聚焦民生,打造幸福生活圈
“融城”发展,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闽侯充分利用福州大学城驻地优势,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让“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闽侯百姓可感可及的实惠。
教育是民生之基。闽侯与福州大学共建的上街实验学校“一位难求”,成功模式被迅速复制,实现与福建农林大学、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发挥福州一中教学教研优势,有效提升本地师资水平。形式多样的高校主题研学活动,则为闽侯学子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知识世界的大门。
医疗是民生之需。闽侯县南屿镇中心卫生院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目前,1—3号楼主体结构已完成,外幕墙已完成,室内装修完成70%,已进入室外施工阶段。该项目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包含综合楼、发热门诊楼、公共卫生楼(含体检中心)、新建地下室以及室外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南屿镇及周边区域的医疗服务水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县总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名医工作室纷纷落户,专家定期下沉坐诊、手术。校地共建的医院、心理门诊、中医馆,让闽侯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养老是民之所依。南屿镇嵌入式养老服务项目,以“以人为本,关爱至上”理念,提供“医、护、住、食、娱、学”一站式服务,专业的设备和温馨的环境,让长者安享幸福晚年。
生态共治
文化塑形,绘就首邑新画卷
一座城市的有序发展,既需要经济产业的硬支撑,也离不开历史文脉的软实力和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
闽侯是侯官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昙石山文化的承载者。这里,林则徐、严复等先贤辈出,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创新创造等文化基因源远流长。近年来,闽侯深入挖掘侯官文化精神内涵,打造集文化、艺术、娱乐、体验于一体的侯官文化全景展示区,创作《侯官女人》等一批文艺精品。丰富水西林古街文化内涵,讲好“北屿水西林,天下无处寻”诗书传家的故事,让厚重的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持续提升闽都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深沉而坚定的文化自信。
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闽侯县祥谦镇龙祥岛,百余名建设者正全力攻坚。眼下,龙祥岛史上规模最大、最全面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福州龙祥岛段)正全速推进,全力打造水利功能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综合治理样板。这项投资超15亿元的“闽江长城”工程,通过新建和改造堤防护岸、水闸泵站,将补齐主城区防洪工程最后一块短板,实现福州核心城区百年一遇的防洪体系闭合,是功能与生态并重的治理典范。
秉持“挡外水、疏内水、强排水、调洪水”的系统理念,闽侯全力推进淘江水系治理及防洪工程,协调解决湿地保护、生物栖息地等诸多难题,致力于将闽江干流青口段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同时,将淘江水系治理及防洪工程项目列入“十五五”规划,精心谋划资金拼盘,向上争取各类资金,预计可获省“五江一溪”专项补助资金9亿元,目前正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支持。今年汛期前,闽侯抢抓工期实施淘江中下游堵点清淤应急工程,开展青潭溪疏浚整治,完成祥谦镇澜澄河及其支流河道清淤等临时工程,确保东南汽车城安全度汛。位于南屿镇后山村的五后溪上游段河道建设项目也正争分夺秒地施工。“该项目新建两岸斜坡式护岸,建设内容包括驳岸建设、河道开挖等。”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力争在明年6月汛期到来之前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解决五溪河道行洪能力不足,完善提升排水防涝能力,保障沿线居民正常生活需要。
作为“不设限”的县,在闽侯,可以从小学读到大学;汽车、化工、信息技术等产业齐聚,居民在家门口就有海量工作机会;优质医疗资源分布多个乡镇;镇域发展各具优势,辐射周边……如今,闽侯融入主城区、建设新市区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千年首邑,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锐气,在融入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壮阔征程中,谱写激昂奋进的“融城”新乐章。(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苏枫 范志凤 陈丛玥)
上一篇:闽侯广泛征集抗美援朝老战士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