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广泛征集抗美援朝老战士物件
百余老物件 致敬峥嵘岁月
闽侯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展示老战士捐赠的军装。
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唱着豪迈嘹亮的军歌,义无反顾地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记者从闽侯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当年闽侯共有2030名热血青年陆续奔赴朝鲜战场,其中221人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近年来,闽侯县档案馆通过征集公告和基层走访的形式,广泛收集抗美援朝老战士物件,希望通过它们,让昔日的烽火岁月在闽侯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百余老物件见证往昔峥嵘
25日,记者在闽侯县档案馆看到,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整理新近收集到的抗美援朝时期老物件。他们将老物件一一装入专用保护袋,并整齐排列于档案架上。接下来,这些老物件将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获得另一种形式的永生。
“这些老物件,大多由老战士或其子女捐赠,每一件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与故事。”闽侯县档案馆副馆长方玉珍告诉记者,目前已收集抗美援朝时期老物件100余件,包括泛黄的照片、褪色的证件、承载荣誉的胸章、几经磨损却依旧干净整洁的军帽军装,以及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搪瓷杯等。这些老物件虽历经岁月洗礼而斑驳陆离,但它们承载的信仰温度却穿越时空、历久弥坚,无声诉说着一段真实可感的集体记忆。
在一张老照片中,闽侯籍老战士何汉东参加抗美援朝的记忆被清晰定格。照片里,他与战友们身着戎装,英姿挺拔,眼神中透出坚定与无畏。一对鲜红的肩章上,何汉东的血型与部队编号依然清晰。而在一本泛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闽侯籍烈士英名录》里,纸页上的姓名组成一支无声的队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座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不朽丰碑。
目前,虽然亲历抗美援朝的战士们许多都已离去,剩余的也都已渐渐老去,但这些老物件却成为永不退场的“见证者”。
百岁战士回忆热血征程
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搪瓷杯。
方玉珍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闽侯县档案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捐赠者——百岁老人章友水,他捐赠了胸章、照片等。尽管如今已是100岁高龄,但当年保家卫国、历经枪林弹雨的生死经历,章友水记忆犹新,并将自己的故事讲述给闽侯县档案馆工作人员。
1925年,章友水出生于闽侯县白沙镇大目溪村。1950年,25岁的他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军奔赴前线。据章友水回忆,1952年10月,他随军跨越鸭绿江前往朝鲜;1953年2月,他跟随部队开拔至作战前线。章友水至今仍清晰记得,由于敌机白天频繁侦察,大部队只能在夜间急行军,从出发到目的地,部队足足行军了27天。当时,在大雪没过脚踝的严寒环境下,他们身上还背负着四五十公斤重的装备;行军途中没有热水喝,口渴了就只能吃雪解决。
章友水还告诉工作人员,他所在的部队负责上甘岭“无名高地”的防御任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与战友冒着枪林弹雨,坚守阵地。在一次任务中,班长需要有人送信到连队,章友水接下任务,孤身一人前往,返回途中遭遇炮火袭击,所幸他及时躲在了防空坑道里,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任务。
战争结束后,章友水复员回到家乡,并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军人本色。
闽侯县档案馆馆长李益钗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拓宽老物件收集渠道、加大征集力度,力求让更多承载着抗美援朝记忆的珍贵物件汇聚一起。同时,他们将组织专业人员对收集到的老物件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开展线上虚拟展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抗美援朝的波澜壮阔历史,让更多人了解闽侯籍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谢尔瑶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