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正在选购宠物。记者 沐方婷 摄
随着“它经济”的蓬勃发展,宠物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成员。据统计,2023年中国宠物家庭渗透率已达约22%,平均每五个家庭就有一户养宠物。然而,在这股养宠热潮背后,“星期宠物”问题日益凸显——那些购买时活蹦乱跳的幼猫幼狗,不少在一周内就出现健康问题甚至死亡,成为宠物消费投诉的新焦点。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相关采访。
“星期宠物”成投诉热点
今年5月下旬,在仓山学生街的一家宠物店里,一只活泼的小白猫瞬间抓住了“00后”女子小林的目光。在商家的热情推荐和“健康保证”下,她没想太多就支付了180元,满怀期待地将新伙伴带回家。
刚到家的头两天,猫咪状态挺好,能吃能喝,但是第三天就不停地拉稀、脱水。小林开始以为猫咪只是挑食、不适应,没想到第四天猫咪连站都站不起来,到宠物医院一检查才知道,猫咪患有猫瘟,这个结果让养宠经验不足的小林措手不及。
她花了将近2000元在宠物医院治疗猫咪,但是6月初小猫还是去世了,这让她感到既伤心又愤怒。小林找商家理论,对方却以“猫咪在店里这么活泼,怎么到你那里就死了呢”为由,将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类似遭遇并非个例。近日,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对福州部分宠物店进行了线下走访,在仓山区建新北路的一家宠物店内,遇到正在与老板协商的消费者林先生。
愁眉不展的林先生表示,刚买回去的金毛幼犬第二天就开始拉稀,精神不好,不吃东西,宠物医院检测出狗狗携带犬细小病毒,但是到了门店,老板现场用试纸检测却又检不出来。
看到记者与林先生交谈,门店老板十分警惕,情绪激动地问记者:“你买你的狗,为什么要和他聊?”记者注意到,店内多个狗笼中有宠物拉稀痕迹。下午4时,不少幼犬昏昏欲睡,即使被老板摇醒,依旧眼神迷离。
福建省消委会2022年至2024年宠物消费投诉数据显示,福建宠物活体交易纠纷占比达56.7%,其中猫、犬投诉合计占该类投诉87.3%,“星期宠物”“隐瞒健康问题”是主要痛点。今年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星期宠物”是其中之一。
幼宠体质弱易感染病毒
近日,记者在福州国艺花鸟工艺品综合市场的多家猫狗宠物店内看到,各式各样的小猫小狗憨态可掬,不少都只有一两个月大,吸引着众多消费者驻足。然而,不少消费者不知道的是,这些可爱宠物背后可能伴随着很高的风险。
福建素馨小动物保护中心负责人梁汀汀介绍,犬瘟、猫瘟、犬细小病毒等虽不传染人类,但对幼宠是致命威胁。“一只感染犬瘟的狗狗打个喷嚏,路过的健康犬就可能被感染。”她强调,体质虚弱、过早离开母亲的幼宠更易感染,正规宠物医院接诊此类病例的第一步就是隔离。
复杂流动人群提高了感染风险。走访中,记者观察到,大多数猫狗宠物店并未主动提出接触宠物的消费者需做相关防护,只要消费者看中了哪一只宠物,都可以任意抚摸,只有少部分门店会主动给接触宠物的消费者提供一次性手套等。
梁汀汀表示,完整接种三针多联疫苗和一针狂犬疫苗能显著降低传染风险,多联疫苗每针间隔约三周,第三针多联疫苗与狂犬疫苗可同时注射,全程费用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三四百元,对于商家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事实上,大部分商家并未为幼宠完成上述疫苗注射。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店铺告知消费者注射了一至两针疫苗,剩余剂次需消费者自行解决。面对“幼宠回家是否会生病”的疑问,不少销售人员仅表示“质量有保证,按指导饲养一般没问题”。
查验健康证明 避免口头约定
为什么宠物店里活泼可爱的幼宠,到家不到一周就发病甚至死亡?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宠物店里的狗已处于病毒潜伏期,商家会为其注射血清、肾上腺素或兴奋剂等药物,暂时维持“健康”状态,药效一过,症状便逐渐显现。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消费者反映维权无果,即使起诉,也只作为民事纠纷处理,难以对涉事宠物店形成有力惩处。今年3月,上海闵行区人民法院公开披露了一起宠物交易案件,涉事的多家宠物店因售卖“星期宠物”等一系列违法行为,12人获刑,为行业敲响警钟。
梁汀汀还指出,目前市场上出现以“免费领养”为诱饵,通过分期支付宠物开销绑定消费者,实则推销高利率金融产品的现象,这也存在带回“星期宠物”的风险,市民需警惕。为降低风险,她建议优先领养已完整免疫的宠物,或在购买前带往正规宠物医院进行病毒检测,确认无感染再决定购买。
省消委会也提醒消费者谨慎选择交易渠道,尽量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宠物店或繁殖机构,避免光顾无证商贩。购买前务必查验健康证明与疫苗接种记录,并签订规范合同,明确售后条款,避免口头约定,防止遇到纠纷无据可依。
宠物消费属于新兴领域,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尚不完善。省消委会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协同监管,完善制度保障,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有效震慑;同时推动行业标准建设,引导服务机构规范流程与合同文本,从源头减少纠纷。(记者 沐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