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处,产业焕新生,永泰金鱼从静谧鱼池“游”上热闹屏幕。近年来,永泰县以凤阳、春光两村的金鱼基地为核心,推动养殖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并借助电商直播拓宽销路,让“数字活水”润泽乡村。
游客在永阳金鱼基地展览馆参观。记者 包华 摄
一池活水:
从养得好到卖得远
“奇珍异寿”金鱼养殖基地位于永泰大洋镇凤阳村,露天鱼池整齐排列、清流环绕,金鱼背宽体圆、色泽明亮。基地负责人程刘炜按惯例巡池,查看水质、调整光照、喂食饲料。
“为了让金鱼长得更健康,基地采取了‘稀养’模式。”程刘炜告诉记者,基地大池只放养500尾至600尾金鱼,小池控制在300尾左右,每尾金鱼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金鱼怕闷怕脏,密度小、体型好才能出精品”。
记者看到,在这个占地25亩的基地中,鱼种展示区、装箱打包区、电商直播区等分布有序、一应俱全。“得益于低密度精养与水质管理,我们养殖的金鱼形态饱满、色泽鲜亮。”程刘炜说,如今,每尾金鱼售价在80元至150元之间,品相优良的高端金鱼能卖到上万元。
过去,村民依靠批发商进货,议价权与销售渠道相对受制于人。如今,基地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实现直销,通过抖音平台展示养殖日常、讲解品种特色、进行直播带货,仅5个月“粉丝”就突破9万,日营业额稳定在3万元左右,年销售额超1800万元。这些“触网”金鱼从永泰出发,“游”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在网络的波纹里掀起新的产业浪花。
一条链路:
从单点养殖到集群发展
在梧桐镇春光村,永阳金鱼基地项目建设已到尾声。基地外围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一排排养殖池波光潋滟,静待鱼影游动。
基地负责人雷陈非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600万元,占地20亩,预计年产金鱼20万尾、年产值超2000万元。“目前,我们已建成200多个养殖池,全部完工后将达到350个,配套循环水过滤系统和水质监测设备,能实现恒定水质的科学养殖。”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水质、温度、饲料都有标准。”雷陈非说,基地引入专业技术团队,推动兰寿、泰狮等名贵品种规模化繁育,使金鱼养殖从依赖人工筛选迈向科学育种新阶段,带动产业效益整体攀升。
此外,基地还同步建设金鱼展览馆,将原有的工匠展示馆改造为集展示、研学、文创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目前展馆内部正在进行软装布置,下一步将增设金鱼文创店、电商直播区和培训教室。”雷陈非说。
目前,永阳金鱼基地培育的金鱼远销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出口单价在300元至500元之间,年出口额接近1000万元。项目全面投产后,基地将进一步扩大员工招聘规模,优先录用本地村民,并为有意从事电商的年轻人提供技能培训,让金鱼产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增收的“活水”。
一片蓝海:
从特色养殖到品牌运营
金鱼直播在永泰的火爆并非偶然。近两年来,永泰持续加大对数字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搭上电商“快车”。2023年5月启用的数字永泰产业园乡村振兴直播基地,正成为全县农特产品走向全国的重要平台。
记者了解到,该直播基地集农特产品推广、本土人才孵化、数字化平台建设于一体,已吸引28家企业入驻,包括11家跨境电商企业。基地整合县域资源,构建永泰特色品牌矩阵,让淡李干、青梅酒、葱饼、山茶油等20余种优质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
“直播不仅是卖货,更是让永泰走出去。”直播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基地已累计培训主播200余人次,培养出“老檀阿姨”“林月仙”等一批本土带货达人,他们各展其才,让农产品“带着泥土香”走出乡村。
为进一步拓展市场,直播基地还打造了“泰好生态”电商小程序,整合永泰馆、汀州馆、台湾馆等特色专区,实现“一平台多场景”运营,涵盖农特产品、餐饮、服装、医药等多个行业。2024年,平台农产品线上转化率提升35%,产品溢价率达25%,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数字动能。
这一方“小屏幕”,已成为永泰农民手中的“新农具”,也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加速器”。随着数字化浪潮不断深入乡村肌理,永泰正以数字为舟、以内容为桨,在乡村振兴的新航道上破浪前行。(记者 宋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