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区是茶交会人气最旺的展区之一。记者 石美祥 摄
9月7日的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茶香如缕,吸引着每一位来客。正在这里举行的第五届福州茉莉花茶文化节和第四届福州茶叶交易会,不仅是一场展会,更是一场可见、可闻、可品的大众茶文化盛宴,每个人都能在一盏盏茶汤中喝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喝什么?
茶交会上识百家
“大红袍不是红茶吗?铁观音不是绿茶吗?”海峡国际会展中心2号馆内,不时传出这样的疑问。带着好奇,记者走进茶知识科普展区。
展台上,六大茶类一字排开,汤色由明到暗,左端清透的绿茶与右端深褐的黑茶形成鲜明对比。显然,不同工艺带来的色泽、香气与形态差异在此一目了然。
辨别完茶类,进阶版的茶叶知识点紧随其后。“你看,白茶还分不同等级——这是特级白牡丹,一芽一叶,那是一级、二级,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区别。”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茶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黄烨拿起茶样,热情地向围上来的观众进行讲解。
福建是产茶大省,茶知识科普展区的展品也极具地方特色:正山小种飘着松烟香,被誉为“世界红茶鼻祖”;金骏眉问世于2005年,全是芽头制作;漳平水仙是乌龙茶中唯一的紧压茶,方块外形别具一格……
在黄烨看来,茶叶交易会不仅具有交易属性,还如同一个大型的茶叶博物馆,是普及茶文化最好的课堂,它所面向的,不只是专业人士,更是社会大众。
想进一步了解具体门道,不妨直接找到相应展位一探究竟。
下午3时许,位于3号馆的正山小种展区内,止马鸿铧茶厂负责人寇尊言又泡好一盏茶。“快来尝尝!”寇尊言热情地招呼记者。他说,光泽正山小种红茶创制于16世纪,制作工艺列入非遗,“好茶的诞生,优越的生长环境、合理的种植以及得法的采制,缺一不可”。
“很多茶商都泡好茶等人来喝,只要你愿意问,他们就会热情地讲解。”黄烨说,希望更多人能用心感受茶的细微变化,借此机会了解茶、爱上茶。
怎么喝?
细闻慢饮甄好茶
“这款茶的香气特别浓郁。”“我觉得第三杯回甘更好。”展会上,类似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斗茶区是本届茶交会人气最旺的展区之一,十几张茶台被围得水泄不通,每张台前都坐满认真品鉴的市民。他们手持品茗杯,俯身细闻,轻啜慢饮,神情专注,宛若专业评审。
现场负责人罗宇说,本次斗茶活动推出“十选二”互动模式——每桌提供10款茶样,其中3款为专家评选出的获奖茶。观众可通过观色、闻香、品味,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优胜茶品,若与专家结果一致,即可获赠一份茶样。
“这不只是喝茶,更像一场舌尖上的考验。”年轻人小孔兴奋地说。他和朋友一边对比不同茶汤的滋味差异,一边认真上网查询、做笔记,“平时喝茶哪会这么仔细,但这样一比,真的能喝出每一款茶的特色”。
猜对两款茶的薛女士说:“我从小喝茶,对茶有些了解,但这次能猜中,除了知识,也靠一点运气。”
罗宇说,茶交会开展以来,斗茶区每天都吸引上千人参与。“十选二其实不容易,但很多人都能猜对,说明大家不仅越来越爱喝茶,还越来越懂茶了。”他说,这种互动+奖励的方式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不少原本只是路过的人也愿意驻足一试。斗茶这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传统,正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破圈”。
谁来喝?
小小少年续茶香
“以一盏茉莉花茶的清香问候大家……”在“我是茶艺师”技能竞赛的现场,伴随着音乐,穿着粉色服饰的8岁小选手于莹开始茶艺展示,温杯、置茶、冲泡、分汤等一整套流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希望大家能喜欢她泡的茶,我会把这缕茶香和对茶的喜爱分享和传递下去。”于莹的爸爸说,他从事茶行业,女儿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茶艺,虽不是连续学习,但一有活动就积极参加,“这次是女儿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虽然她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开心。”
据介绍,茶艺竞赛一般设置多个赛道,面向不同群体:职工赛道强调综合能力与实战难度;教育赛道面向中职、高职学生,侧重专业技艺;此次大赛创新设置大众赛道,以“泡好一杯茶”为起点,更注重表达与分享,今年首次设立的少儿茶艺赛项吸引了众多小茶艺爱好者参与。
“茶文化传承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福建省茶艺师协会会长张雪儿说,孩子学茶不是为了掌握技能,而是培养文化素养和待人接物的心性。目前福建省少儿茶艺教育尚在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少儿茶艺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普及茶知识。现场的一位评委说:“现在很多成年人都不懂泡茶的一整套流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茶、了解茶、热爱茶,不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茶文化传承者,更是为了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将来会生根发芽,让茶香永续,让文化流传。”
从品鉴到科普,从比拼到传承,每一缕茶香都在讲述着福州与茶的故事——古老,又充满新生。(记者 燕晓 蓝瑜萍)
下一篇:“闽都科普共学堂”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