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抗日英烈解固基:
儿愿移孝作忠 以报国家民族
解固基之女解济黎(右)和家人。
解固基 图源:成都党史官微“父亲牺牲时,我尚年幼,如今只依稀记得他一身戎装的威武模样。”夏日晌午,阳光明媚,95岁高龄的解济黎提及父亲解固基的名字时,哽咽的声音仿佛打碎了时光,回到了1937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彼年淞沪会战爆发,时任陆军第二十六师七十六旅一五二团团长的解固基奉命开赴前线。临行前,他写信禀告母亲:“儿已开赴前线抗日,古人云:‘能尽忠则不能尽孝’,儿愿移孝作忠,以报国家民族……”信末附诗一首,其中“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一联,字字铿锵,道尽誓死杀敌的决心。
八十八载光阴流转,这封特别的“家书”依然字字千钧。
临危受命
千里开赴淞沪会战前线
“父亲从小就正义凛然,读书时就爱打抱不平,对不合理现象屡屡直言抨击。”解济黎回忆起父亲,声音温厚而坚定,她对父亲最深的印象,是出川抗战前忙碌的身影。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陆军第二十六师奉命由黔边驻地调赴抗日前线,解固基被正式任命为陆军第二十六师七十六旅一五二团团长。同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他率部开往前线,毅然投身于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惨烈战役之中。
当时,二十六师的装备很差。据郑光路《被遗忘的抗战史:四川大抗战》介绍:“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枪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解固基就是率领如此装备的一五二团士兵,肩负着父老乡亲的嘱托,于1937年10月,义无反顾地踏上生死未卜的淞沪战场。
1937年10月16日,解固基奉命到形势危急的“大场”接防,“大场”地处上(海)太(仓)公路要冲,日寇企图集中兵力从这里突破,用飞机、大炮、坦克和各种轻重武器,对“大场”不断猛烈进攻。解固基率全团一千多名官兵血战固守,六天六夜,伤亡惨重,阵地仍岿然不动。
血战到底
为国捐躯精神不死
1937年10月23日,解固基率军坚守阵地已到第7天。当日早晨,日寇用重炮轰击阵地,他一再勉励部下:“人生百岁,终不免一死,为国捐躯,精神不死。”
在日寇的枪林弹雨中,解固基左臂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半截手臂晃动着,血流如注,浸透了衣服。他不顾伤痛,仍拼死率队继续前冲,又前进几十米,敌人的一颗炮弹突然在他身边爆炸,“轰”的一声,尘土飞扬。
士兵们惊呼“团长!团长!”尘埃散落,已经不见解团长的身影——解固基已被炸得尸骨无存。一个忠勇爱国的抗日指挥官壮烈牺牲了,年仅40岁。
解固基阵亡后,家中最先得到消息的是当时年仅7岁的解济黎。“那天,我听到两位‘军人叔叔’说,将士前线作战英勇,特别说到了一位团长被炸掉胳膊仍然冲锋,最终牺牲。”
回家后,解济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妈妈怎么也不相信,理由是前线带兵的团长那么多,怎会偏偏是你父亲?”
然而,不久,家中接到了解固基牺牲的通知。解固基的母亲看着儿子当时给自己写来的那封信,整日以泪洗面,解济黎也慢慢意识到自己再也见不到爸爸了。
传承家风
为女儿取名“济黎”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其后,郫都区各界群众在解固基的家乡为他举办了追悼大会并建立衣冠墓。
1985年,解固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201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解固基在列。
“虽然很早就失去了父亲,甚至记忆中父亲的样貌都有些模糊,但父亲却给我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济黎说,父亲的爱国之情、正义之心影响着她的一生,甚至给她的取名都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希望。“他为我取名‘济黎’,正是取‘救济黎民于水火’之意。这名字是期许,更是烙印。”
“我始终觉得,为群众尽心办事、坚守正义,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解济黎的话语温和却掷地有声,“这份信念,我也传给了我的子女。”
通过解济黎的讲述,川军脚踏草鞋、身披单衣、奔赴前线的历史场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为国捐躯,精神不死”这八个字是整个川军以骨为笔、以血为墨,写给国家最悲壮也最深情的“家书”。
人物简介:
解固基:
原崇宁县竹瓦铺(现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人,于1919年春考入四川宪兵兵弁学校,结业后在川军部相继担任过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陆军第二十六师奉命由黔边驻地调赴抗日前线,解固基被正式任命为陆军第二十六师七十六旅一五二团团长。
同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他率部开往前线。1937年10月23日,解固基率军坚守阵地,作战英勇,最终壮烈牺牲,时年40岁。图源:成都党史官微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宋妍妍 杨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