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小妖怪的真经在“人心”
□陈池广
今年夏天,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成为暑期档的一匹“黑马”。不仅累计票房突破10亿元,也进入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成为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冠军。
看罢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片尾的那座小庙——“拼好团”的四只小妖被村民塑成石像置于庙中纪念,庙门上书有对联一副“恩从善念起,德自好心来”,横批“大恩大德”。由于遮挡,“大恩大德”四字只剩下半部分,即“人心人心”。
无论是在传统文化,还是普遍认知中,人们往往谈妖色变。但在电影中,四只无名小妖在最后千年修为尽失、沦为蒙昧动物,而村民们却感念恩德,这样的反差令人深思。
在电影中,前因后果也很清晰,小妖怪们为村民竭尽全力捉住了老鼠精,也不计代价抢回了孩子,虽然过程中有所误会,但这仍是不可辩驳的英雄之举。
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担当。如果说,抓老鼠精的时候,小妖怪们尚属骑虎难下,硬着头皮不上也得上;那么,后来团队分崩离析之际,又一起齐心协力抢回孩子时,小妖怪们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要我担当”变成了“我要担当”。这也再一次表明,所谓的英雄,不过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从曾经的妖怪到如今的英雄,再到结尾处被村民们怀念……电影中,小妖怪们最终没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真经,也没能实现长生不老;但在另一个层面,他们也取到了真经——这里的真经即人心。
既是自己的心,如何回应良知、如何辨析善恶;也是世人之心,如何不负期望、如何赢得人心。当小妖怪们为了自己的良心、为了村民的利益而豁出性命之时,也自然赢得了村民的感激与尊重,这或许也是那被遮住的横批想要表达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