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裹挟着未尽酒香,拂过崂山的翠峰碧海。8月20日,崂山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发布《关于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文旅强区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崂山区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两份重磅文件。22项重点任务、20条具体政策,如一组组跃动的音符,汇入崂山“山·海·城”的宏大交响中,正式拉开新一轮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的大幕。
01
政策引领
绘就“诗与远方”新蓝图
崂山之美,在自然,更在人文。如何让山海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份《行动方案》擘画清晰路径,以“一核引领、三线并进”为骨架——即充分发挥崂山风景区核心带动作用,高水平打造南线滨海旅游体验带、中线多彩田园旅游带、东线康养旅游休闲带,系统构建六大体系22项重点任务。从创新升级文旅产品供给到拓展大众文旅消费,从优化文旅融合路径到提升旅游治理效能,每一个环节都指向品牌集聚、供给多元、服务优质的文旅强区愿景。
而《政策措施》则是推动蓝图落地的真金白银与精准导航,其创新之处在于三重聚焦。
政策精准锚定四大赛道,精品旅游、文化创意、节庆会展、时尚运动成为靶向发力点。设立“精品文旅项目”最高可获120万元发展奖励,“优秀文旅企业”最高奖励30万元。鼓励民宿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对通过“总+分”模式实现规模化纳统的民宿企业最高奖励50万元。已纳统企业举办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最高可获100万元奖励。
前瞻布局培育新质动能,新增多项省内乃至国内领先的奖补政策。区内新开通并实际飞行的低空载人观光航线,最高奖励运营企业10万元;新纳统的冰雪旅游企业,根据吸引游客人数最高奖励60万元;在崂山区组织研学活动的纳统企业,按活动人次及数量最高奖励15万元。这些举措直指低空旅游、冰雪旅游、研学旅游等蓝海市场。
绩效协同释放叠加红利,明确企业可叠加享受区级及以上各级政策补助。例如新获评且已纳统的国家级旅游民宿,可叠加享受青岛市等级民宿奖励政策共80万元,形成强大激励。这套组合拳既巩固既有优势,更前瞻培育未来增长极,彰显崂山以政策活水精准滴灌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决心。
02
半年答卷
数据背后的“进”与“暖”
政策的出台,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2025年1—7月,崂山区接待游客约1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4.6%;旅游收入约120亿元,同比增长9.2%。崂山风景区接待游客325.3万人次,增长5.4%。数字是冷静的,但其背后是文旅市场的回暖与升级,是崂山文旅韧性与活力的直观体现。
一批重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极地海上摩天轮已成为俯瞰山海城的“网红地标”,投用至今接待45万人次;若七文化艺术综合体融合珠宝博物馆、艺术空间与餐饮会议,成为一站式文化休闲新目的地;国信雪世界、北都酒店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文旅服务链。
节庆活动更是崂山文旅的“流量引擎”。非遗民俗展演、海东东咖啡节、石老人沙滩风筝季、沙滩音乐季等品牌活动轮番登场,带动消费超亿元。鲅鱼节、茶节、樱桃节等5场节庆活动推动农文商旅融合发展,首届青岛市赏花节落户崂山,累计接待游客约400万人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老人沙滩音乐季以“新潮音 Yue崂山”为主题,将涛声、星光、音乐融为一体,打造出独具滨海特色的时尚文化地标,成为崂山从“流量狂欢”迈向“留量深耕”的典型范例。
而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会场,则以“一城双景”的创新模式,联动博物馆、大剧院等文化地标,节庆期间共举办各类主题日等活动700余场,累计接待游客78万人次,销售啤酒12.6万余升,拉动周边酒店商超、重点餐饮企业和景区景点实现营收4.68亿元。节庆的“烟火气”与“文化味”在此交融,真正实现了“市民节日”的普惠共享。
崂山文旅的核心竞争力深植于无与伦比的“山·海·城”三维叙事与文化创新表达。它让自然禀赋、历史底蕴与现代创意发生奇妙反应,催生出可感知、能共鸣的文旅新体验。
如今,崂山区正以文化赋能,让山海“讲故事”、让风景“可触摸”。今年暑期,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热映,其中《崂山道士》篇章精细还原太清宫“穿墙影壁”等场景,引发观影热潮。崂山风景区迅速响应,推出凭电影票根享门票半价优惠,并与青岛市话剧院合作推出实景沉浸式短剧《崂山道士之穿墙术》,让游客从“看故事”变成“演故事”,从“旁观者”成为“剧中人”。《崂山道士》“香玉”“绛雪”等经典传说,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转化为实景短剧、电影联动、沉浸式体验。
这种以文化IP为主线、以科技与艺术为手段的叙事方式,正是崂山文旅从“观光”走向“体验”的关键一跃。与此同时,农村“一村一韵”、城市“一社一品”的文化“两创”实践,也让崂山文化在社区和乡村中“活”了起来。
03
诗与远方
从“文旅狂欢”到“常年留客”
“到2027年,年接待游客超4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60亿元,基本建成文旅强区”——这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承诺。崂山用山的厚重、海的开放、城的活力,书写着一座城区与文旅共生共荣的当代叙事。如何让文旅热度的“爆发力”转化为产业的“持久力”?崂山的答案是: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融合,以品牌思维实现四季运营。
我们不难看出,崂山区正发力完善产业生态,推动“活动引流—产业变现—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例如,将啤酒节期间火爆的消费街区常态化运营,将节庆IP平移至其他文旅场景,推动餐饮、文创、科技等产业链条常年协同。
另一方面,崂山区正着力构建“全时段体验链”:清晨可骑行海钓,午后可品味山海下午茶,夜晚可参与星空露营、沙滩电影、海边夜跑……打破“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传统模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深度。
而科技赋能更是未来文旅的“胜负手”。走进崂山文化展示中心,市民游客可佩戴VR一体机,通过VR全感漫游剧场《绛雪传奇》,从不同视角全方位领略崂山之美;可以通过微电影《大道崂山》,沉浸式探究国宝级文物背后的沧桑往事,感悟崂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崂山区作为“中国虚拟现实之都”的产业优势,崂山文化展示中心创新采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数字交互等前沿科技手段,打造集先进科技、数字体验和智慧运营为一体,可看可听可交互的体验展示空间。崂山区正试图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一个线上线下互通的沉浸式文旅新生态。
山海依旧,气象一新。崂山文旅正在经历一场从“量”到“质”、从“形”到“魂”的深刻变革。当政策遇见情怀,当传统邂逅创新,当流量转化为留量,崂山的文旅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曲山海之间的浪漫狂想,正以更澎湃的潮音,邀请世界倾听。
来源丨青岛早报记者 姜丹宁 图片由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