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程学垠(博士) 黄巍菊
一、引言
5月5日,立夏时节,苏州古城刚经历一场小雨,青瓦白墙间弥漫着栀子花初绽的清香。松陵街道奥林清华社区的宿阿姨,像往常一样买完菜,带着小孙子来到苏州农商银行社区服务驿站。她熟练地核码确认课程预约,看着小孙子进入“儿童之家”,又领取了通过驿站小程序团购的商品。作为非遗剪纸传承人,宿阿姨看到驿站开设老年课堂后,主动请缨即将开设剪纸课。
奥林清华社区党委书记姚冲表示,与苏州农商银行融合共建,通过线上平台和社区积分体系,扩容“一老一小”幸福场景,助力社区美好生活建设。社区服务驿站正是银行打造“全渠道、全旅程陪伴式服务”的生动实践,既为居民提供便利与文化活动,也让银行赢得客户信任。
二、区域银行在数字化时代的劣势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其关键时间节点清晰展现了行业变革脉络:
20世纪80年代,银行业开启会计电算化,为数字化转型萌芽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自助银行兴起,银行业进入Bank 2.0时代,渠道向自助化发展。
21世纪初,电子支付、电子商务推动银行业进入Bank 3.0时代,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打破柜台服务限制。
2010年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应用,银行业迈入Bank 4.0时代,服务嵌入线上线下生活场景。
2025年后,银行业进入智能化时代,AI智能体与业务深度融合,重构运营和管理体系。
在此趋势下,区域银行存在明显劣势:
线下渠道优势削弱,在产品、服务线上化的数字时代,难以抵挡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数字化降维打击。
线上渠道差距显著,科技投入、信息化能力及数字化服务远不及大型银行。
客群结构有局限,虽通过各类卡片获取大量本地零售客群,但主卡使用率低、睡眠户多、资产留存率低,且有效客户年龄偏大、风险偏好保守,对金融产品选择单一。
运营能力薄弱,规模小、客户有限、资源投入不足,偏重渠道建设,运营能力欠缺。
因此,区域银行需探索差异化数字化转型之路。
三、陪伴式服务与非金融场景
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陪伴式服务为区域银行提供了新方向。其核心是贯穿客户全生命周期和全旅程,提供个性化、全方位服务,要求银行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精准识别偏好,实现精准服务与营销。
实践中,陪伴式服务需聚焦个性化,把握客户需求;提升专业性,提供适配的金融服务;增强与客户的互动频率和质量,构建“金融+非金融”长期深度互动模式,以提升客户黏性与转化率。
渠道建设上,陪伴式服务强化跨渠道交互能力,确保客户在不同渠道享受一致的个性化体验。尽管线上渠道是服务主阵地,但线下渠道仍具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能建立信任关系,创造难忘体验。银行需依据客户情况规划触达路径,实现全渠道一体化陪伴。
“金融+非金融场景”融合方面,银行服务边界不断拓展,跨界合作成常态。金融已融入客户全生命周期,成为生活必需品。随着场景生态丰富,第三方参与者增多,银行角色多元化。银行需打造多元生活服务场景,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实现“场景+情绪”深度互动,构建竞争壁垒。
四、社区是区域银行转型重要抓手
(一)社区的价值
“附近”的价值:社区是各类场景的最后一公里,可实现线下快速触达和线上私域流量运营。
交互的价值:私域平台交互客群边界清晰,黏度高且能即时反馈。
信任的价值:社区内的交互能增进银行与客户间的熟悉和可靠感,促进信任与伙伴关系建立。
转化的价值:基于社区中的信任关系,银行能有效促成消费,实现客户转化与留存。
(二)社区和区域银行的趋同特征
社区区域性强,区域银行与之地域契合,能近距离提供金融服务,节省居民时间和交通成本。社区汇聚大量居民和小微企业,为区域银行提供稳定客户资源,银行可通过合作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区域银行凭借线下资源,能深入了解社区金融需求,推出针对性产品和服务,且长期扎根可建立深厚信任关系,利于业务拓展。
(三)社区银行的实践偏差
国内社区银行多停留在“社区支行”或“社区分理处”阶段,服务功能与普通网点相似,仅规模更小、更轻,线上渠道产品功能也与手机银行等类似。在数字化时代,若线下网点仅满足“交易”功能,缺乏流量支撑,难以成功转型,也无法彰显社区独特价值,在数字化变革中难以立足。
五、陪伴式服务与社区
陪伴式服务作为金融服务与社区场景深度融合的模式,强调以社区为中心,构建综合生态,旨在与社群成员建立良好关系,增强客户信任与满意度,推动金融服务销售。在传统业务面临挑战时,区域银行通过社区陪伴服务,以亲切、人性化方式与居民互动,建立情感联结,增强客户黏性。同时,能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挖掘潜在客户,实现精准营销,并开发贴合社区场景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六、社区陪伴式服务运营机制
(一)运营目标
推动社区共建,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幸福感,打造和谐生活圈。
为社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满足居民和企业需求,使社区驿站成为传统网点的有益补充,探索未来网点转型方向。
(二)模式逻辑
围绕“场景-积分-客群-产品”构建闭环逻辑。社区积分体系锚定非金融服务场景,以高频生活场景为切入点,用户参与活动消耗积分兑换权益,通过“先消耗后积累”激发积分获取需求。
客群运营依托企业微信平台,整合多维度信息构建用户画像,权益平台与营销平台协同,匹配个性化权益与活动,活动数据和反馈反哺画像分析,形成精准营销闭环。银行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社区场景,建立完整链路,实现场景、需求与金融产品的高效连接。
(三)运营机制
1. 社区驿站选址和装修:结合银行定位,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区楼盘均价等因素选址,注重周边小区及配套设施分布,贴近小区出入口或选小区中心低楼层物业用房。装修体现银行和社区共建元素,选用温馨环保材料,合理规划功能区域,兼顾安全,可融入社区服务中心以降低成本。
2. 社区线上平台系统建设
模块设计:包括会员管理、积分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活动管理、数据管理等模块。
前端设计:界面简洁易用,交互设计贴合用户习惯,适配各类终端。
后端设计:采用稳定高效架构,合理设计数据库,采取安全措施保障数据安全。
3. 团队建设与管理:明确目标与分工,建立沟通和绩效机制,加强协作,提升成员综合能力,以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团队凝聚力。
4. 陪伴式服务场景构建:场景是流量入口,对提升用户体验等至关重要。非金融场景吸引用户参与,金融场景化提高服务便捷性。社区驿站有标准化服务场景,银行可根据需求配置,并依据实际情况调整。
5. 社区金融体系
金融类产品:基础金融产品有特色储蓄存款、专属银行卡;理财产品多样化且有银发客群专属产品;贷款产品细分消费和经营需求;还有保险类产品及家庭信托等。
金融服务渠道:包括社区驿站和自助服务终端、线上远程服务、线上专家服务、企业微信平台、权益平台和营销平台。
非金融场景服务:涵盖政务、生活、文娱等多个领域,是社区驿站经营的起点和核心,旨在成为居民的“好邻居”“好帮手”“好伙伴”。
社区陪伴式服务整合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打造现代化运营体系,为区域银行赢得差异化优势。
七、结束语
社区场景生态的完善关乎金融服务普及和居民生活品质。社区驿站未来将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社区生活为核心、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运营体系,增强与居民联系,成为其信赖的金融伙伴。区域银行以社区生态金融为切入点,可构建特色服务和流量经营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各方创造更大价值。
未来,社区陪伴式服务将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不断创新,提供更优质服务,为区域银行数字化发展注入活力,助力其转型升级,谱写金融服务与社区生活深度融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