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保护求新可以打开更大空间
创始人
2025-08-21 07:03:03
0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明华

      四川宝兴盘山公路旁的红外相机,定格下野生大熊猫穿行林地的动人瞬间:蓬松尾尖轻扫沾露箭竹,全然不顾镜头。如今这样的记录,次数越来越多。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四川加速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蓝图变为实景,国宝家园生机盎然,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上升至185只。

      野生大熊猫能够如此高频亮相,主要得益于四川构建的科学保护体系,其通过三大核心领域深化突破释放生态红利。以功能型廊道重构栖息地网络,如泥巴山廊道打破公路阻隔,已连续7年拍到大熊猫崽崽,成为满足大熊猫繁殖觅食需求的“生态高速”;靠“天地空”科技织密监测网,4600余台红外相机、巡护队与卫星遥感组成智能安保系统,形成闭环推动保护从被动转主动;借跨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川陕甘三省解争议、统标准,联合制定协作机制,巡护联动实现保护跟着大熊猫走。

      当然,生态保护不是静态成果,而是一种动态升级过程。未来的大熊猫保护,还可以打开更大的新空间。

      让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诸如平武县养蜂产业给出鲜活答案,指导村民在大熊猫栖息地外围培育有机蜂群,既不破坏生态环境,还能帮助优质中草药传粉,促进其增产增收。下一步可推广国家公园特色产品认证体系,为合规蜂蜜、菌类贴生态标签,凭溯源涨附加值;再建生态分红机制,让村民获长期收益,从旁观者转型为参与者、守护者。

      保护技术需紧跟时代迭代节奏。眼下,部分大熊猫保护区仍在用存储有限、传输低效的老旧红外相机。加快构建“智慧保护区”十分必要,可引入5G技术,为关键场景开辟专用信道,确保高优先级数据的实时传输;可利用无人机搭载热成像设备,进行大范围种群调查,借大数据预测大熊猫迁徙与食源分布;还可探索区块链存证生态数据,为科研交流提供可信支撑,让技术创新成为保护“加速器”。

      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是对过往的认可,更指向未来——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探寻生态与民生共赢的可持续路径。你我皆可为,选一份认证农产,赴一场生态科普,守护美丽自然,就是守护美好家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积成电子涨0.35%,成交额1... 8月21日,积成电子涨0.35%,成交额1.27亿元,换手率3.06%,总市值43.86亿元。异动分...
江苏国泰涨0.00%,成交额1... 8月21日,江苏国泰涨0.00%,成交额1.24亿元,换手率1.02%,总市值123.70亿元。异动...
一见·这项事业,总书记为何强调... 20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西藏工作是习近平...
泽连斯基:希望10天内明确安全... 人民财讯8月21日电,记者当地时间21日获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0日与记者的见面会上表示,已与美...
今天的A股,至少有两处不寻常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每经记者|肖芮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