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徐敏 通讯员 叶晓明
“小宋,村头老杨家门口的窨井冒水了,你有时间来看下吗?”8月19日清晨,衢江区廿里镇廿里村联村干部宋琨生的手机响起,村网格员叶卸香打来的求助电话让他立刻投入工作。以往,此时他大概率正对着手机屏幕,在十几个工作群里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工作群精简近半,他得以腾出更多时间走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
这场备受基层干部赞誉的变革,源于去年7月我市启动的基层事务“准事准办”改革。如今,基层干部案头的报表薄了,脚上的泥土多了;应付检查的时间少了,与群众谈心的时间长了。
划清“权责线”
为精准减负“开良方”
“以前总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有些线根本不该穿进这根针里。”柯城区白云社区党委书记蒋薇感慨万千。曾经,社区工作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一些部门随意给社区派任务,让社区工作人员苦不堪言。
为理清这些“糊涂账”,市有关部门组建调研队伍深入村社一线。在柯城区荷花街道兴华社区,调研人员跟着网格员跑了三天,详细记录下“一天接到多个部门临时通知”的忙碌场景;在新新街道彩虹社区,他们翻阅数月的台账,发现其中存在大量重复、无效的工作记录,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90项基层履职指引清单新鲜出炉。清单就像一本清晰的“工作指南”,明确界定了村社的“责任田”与“帮忙活”,让基层工作有了清晰的边界。“就像给我们配了把尺子,不属于我们的活,能理直气壮地说‘不’了。”蒋薇说。
数字化“把关”
严防事项“乱摊派”
“叮!您有一项待审批任务。”在柯城区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紧盯屏幕上的审批流程。如今,部门给村社派活,需先在这套数字化系统里“挂号”,详细说明“为啥派”“派给谁”“怎么干”,经审核通过后才能下发。这一数字化流程就像一道严格的“关卡”,将不合理的任务拦截在外。
上个月,某部门想让村里完成“关于50周岁以上中老年人底数动态更新及加强交通安全精准化宣传”,系统比对清单后发现该事项不在村社职责范围内,直接退回并附上详细说明。据统计,自系统运行以来,累计准入清单外事项13件、退回4件,纠正“摊派定量任务”“不合理考核条件”等违规行为58件(次)。
“之前,上级部门一个会、一份文件,甚至一个电话,工作就派到我们基层了,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柯城区荷花街道兴华社区党委书记程满珍感触颇深,“现在有了这道‘防火墙’,我们接到的部门任务起码减少了三分之一,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为群众服务上了。”
“减负码”护航
让基层有了“护身符”
“这个‘减负码’,真是我们的‘护身符’!”江山虎山街道状元里社区网格员小郑指着桌上的二维码说道。这个只对村社干部和网格员开放的匿名举报平台,就像一个“监督哨”,上线至今已拦下284项不合理工作。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介绍,只要扫码举报,核实情况后最快24小时就能有回应,违规部门会被提醒撤回不合理任务,情节严重的还会通报。这一举措让基层干部在面对不合理任务时,有了倾诉和维权的渠道,不再孤立无援。
如今,基层干部卸下了不必要的包袱,干劲更足了。蒋薇最近忙着“老年管家”摸排工作,兜里揣的不再是报表,而是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宋琨生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微心愿”:“徐大伯家宅基地翻新”“小刘申请大学助学金”……
“减负不是减责任,是让我们把力气用在该用的地方。”宋琨生说,现在他每周至少入村三四天,“脚沾的泥土多了,和群众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细化事项,实现智能精准匹配,并加强清单动态管理,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切实让基层减负从实效变长效,让基层干部能够心无旁骛地为群众服务,不断激活服务群众的‘源头活水’。”
下一篇: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