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昨天(8月19日,2025上海书展的最后一天)上午,2024笔会文粹《意义的礼物》、笔会文丛第一部《依恋之为依恋》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活动区举行。陈子善、胡晓明、沈嘉禄等嘉宾为大家做了分享和签售。不少读者除了《依恋之为依恋》,还把书展上2020-2024的笔会文粹都买了。均 叶辰亮 摄。
叶嘉莹教授不仅是杰出的古典诗词研究者,而且是第一流的诗人。如果从她所有的作品中只选一首,最能代表她的人格、艺术与诗词美学,应该首选创作于2000年的《鹧鸪天·广乐钧天世莫知》。词云:
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 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不知为什么,我读这首词,脑海里会浮现与叶老师见面的一幕:2010年我在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UBC)访学。有一天,钟锦约我与叶老师一起餐聚。我们从大学图书馆出发,搭乘叶老师开的车,记得是一辆深枣色的车,刚启动时,车子还因稍压着路阶而微颠了一下。那年,叶老师八十六岁。
叶嘉莹(1924—2024)
车子沿着一条悬崖边的大学路飞驶。右边是波光无垠的太平洋。
叶老师每天都要到大学图书馆来,那里有一间她的研究室。今天读这首词,我想象叶老师某个晚上回家较晚,偶尔看了一眼右边的太平洋,一轮明月,下面是辽阔、幽蓝、闪闪发亮的微澜。
叶嘉莹教授七十六岁时,偶然读到美国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的《鲸背月色》,深受触动。书中描述远古海洋未被污染时,鲸鱼能跨越遥远距离互相理解鸣声,透过微波万里传语,万物有灵相通。当叶老师写下“域外”这两个字时,不知道有没有切己的感受与深微的兴寄?多少回回家路上,某一次看太平洋,见细浪轻漾月光潋滟时的兴发感动?“域外蓝鲸”,是不是就是她自己生命的梦影?
那天晚餐席间,叶老师拿出王元化先生送她的书给我看,那是她1979年第一次到上海,与王先生见面时受赠的。人海茫茫,这也算是一种“沧海遗音”?
叶嘉莹教授于2024年离开我们,这些问题已经没有办法问她了。
这首词,无疑是叶老师个人生命际遇的真实投射。创作此词时叶嘉莹已76岁,历经战乱漂泊(1948年赴台、1969年迁居加拿大)、中年丧女(1976年长女车祸离世)等苦难,命运之魔一直降临深重的暗影。词中“伶伦吹竹自成痴”暗喻自己如黄帝乐官伶伦般孤独坚守文化使命,即便“无人和”亦不改其志。这种孤寂与坚韧,化而为月光下的歌声,这一美好的形象,与叶老师一生转悲为美、弱德自强的生命态度相契。
2024年,叶老师一百周岁。“全球华人大学生诗词大赛”(上海交大“荣昶-文治杯”)第三届启动。我建议以“沧海遗音:读叶嘉莹《鹧鸪天·广乐钧天世莫知》”为题,向百岁老诗人致敬,得到诗赛专家委员会和组委会的一致认可。
“全球大学生诗词大赛”抱定关注时代,激活传统的宗旨,不主张拟古做旧,不主张为写而写,不主张技术至上。第一届的题目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第二届的题目是“一切诚念,终当相遇”。第三届这个题目,亦是试图在年轻人心中激活叶老师《鹧鸪天》作品中一种古典与现代相贯通、生命与生命相照面的文化意识。在国内外众多的传统诗赛中,我们坚持以关心、诚念与诗歌传统真实相接、与当代诗生活觌体相对。征稿的期间,叶先生与世长辞。这次活动,不期然而然成了全球范围大学生最强诗词圈对叶嘉莹先生的一次集体悼念活动,同时,也透过叶先生的心灵故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一场真切的精神感召。证明了她常常说的:诗是一种生生不息不死的心灵。
我参与工作的大赛终审专家组,认真研读作品,认为叶先生的《鹧鸪天》有以下三个关键词:
痴心。禀有内美修能之人对个人才能技艺的自信及所热爱之事业的执著。正因确信无疑,故执著不悔。白雪阳春,自珍自重,自得自足,陶醉其中,不因不遇知音而懈怠。此“伶伦吹竹”所以“自成痴”之故。
会心。独立不倚、无待外求并不意味着对真正知赏的无动于衷。在举世莫知、无人能和的大背景中,若有可同心共感、同频共振之声,则可超越时空,隔千载而会心一笑。此所谓“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之意。超越时空之微妙相感,诗词佳作生生不已之感发力量,为该词第二重要旨。
向上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发,诗歌还应有超越自赏、他赏与互赏之外的更高一层意蕴。尽管世界有平庸化与整体下沉的趋势,然而人类追求美好与倾听内心声音的努力始终未尝断绝,此种向上的力量超越时间与空间,不分种族与国家,正可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这种追求美好、倾听内心与避免庸俗沉沦的不可止息之力,与叶先生的感发诗学完全契合。叶老师常说好的诗词可引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这与胡寅评苏轼词能“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息息相通。王灼评苏轼在词史上有“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的开拓之功,所谓“向上一路”虽出于禅宗,借来论文学,也正可联想到好作品对人心的提振升华之力。
此次大赛中的佳作,大抵皆能深刻体味叶先生原作中所传达出的感兴微旨,并能进一步升华,以不同形式、不同面目传达出来,各尽其妙。如《读叶嘉莹〈鹧鸪天·蓝鲸〉有感二十四韵》(一等奖,复旦大学邹丹娜),写一个心地敏感的女孩,从小就觉得世界太乱、太污染,在一种揪心中长大,后来读了很多科学与哲学的书,渐渐打开脑洞。作者抓住“千秋共此时”五个字,倾听的是她自己生命中的声音,“深念其与余累日所思相契,复有感于人类之分离与遇合、文明之冲突与和解,故为此篇”,“忽闻鲸歌起,幽处吹暖律”。叶老师对人类不同的声音终能相会的信念,变成了她心路冰山崩解,春水融化的意象。这个女生想得深,感得真切,读书、写诗与生命感发化而为一。
《夜宿冠岭观海居有怀叶迦陵先生》(一等奖,清华大学韩奕),写一个少年在一片瑰奇美丽的海边夜晚投宿。他看见了、梦见了、也听见了很多,有仙人,有帝子,有高士,也有海底的美人鱼,有美妙的音乐,也有海神的大战。其中很特别的是反复见到莲花,他说的莲花意象,就是叶嘉莹先生一生最爱的意象。从“莲实有心应不死”“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到“转污泥为养分”的弱德之美。黑夜的梦思给了少年信心,结尾相信沧波可渡,彼岸不远,很含蓄地表达了读叶老师作品,从黑暗之心到明亮之光的转变。此类作品,在扣合大赛主题之外,兼能表达出对诗歌乃至诗歌之外更广领域之重大问题的思考,可以说从精神上实践了叶嘉莹先生生命感发诗学的真义。
《与DeepSeek相过从屡有诗见投报以五古一首》(特等奖,华东师范大学吴骏逸),不去写叶先生,也不去写《鹧鸪天》,却一意跟一只蓝鲸对话,这只蓝鲸,是今年年初非常火的DeepSeek,其标志即蓝鲸。作者由人机互动兴感,写赠往答来之际的灵犀相通,想象奇特又自然顺手拈来。叶老师笔下的蓝鲸,化而为在云端,在信息之海中,与人类作诗歌竞赛的高科技。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这首诗以其构思巧、命意真切、戏剧性强,以及寓人文信念于科技新潮的前瞻思考,胜出一筹。
胡晓明画作
当代年轻诗人诗功深,技术好,是可欣慰的,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读书不够。评审专家邓小军教授十分中肯地批评:“叶先生词序已经指出:昔杜甫曾有‘摇落深知宋玉悲’之言,清人亦有以‘沧海遗音’题写词集者,这就为我们在言之有物的方面提供了启示和进路。杜甫诗歌,难道不是‘感发之力’‘可以穿越时空’的无尽资源?再说,《沧海遗音集》收有王国维词,王国维诗《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云‘多更忧患阅陵谷,始知斯道齐衡嵩’,‘斯道’指儒家学说、中国文化,这难道不是言之有物的重大资源?当然,如何适当运用这些资源,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没有哪一位选手像邓教授那样细心发现叶老师自己词序里埋藏着这首作品的解读线索。
二是生活内容单薄浅白。叶嘉莹先生的诗学核心是“感发”二字,就是主张写诗人要写自己的生活实感。这一代年轻写诗人确实在传承诗艺方面十分优秀,但是其中不少人十分尊重传统,却不过只是形式、词藻、意象,他们的作品看不见真实的人,也看不见时代的真生活,因而他们对传统的传承,也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三是思想的多样性不足。面对叶先生《鹧鸪天》这样意蕴丰厚的作品,可以延伸生发的角度很多,譬如:个体生命中独特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或哲思感悟;历史长河中沉淀的、被遗忘的智慧与精神价值;超越时代局限、暂时不被理解的思想光芒;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难以逾越的文化或心灵距离(如当今世界的分裂);也可以写在“沧海”般的信息洪流中,渴望被真正理解、找到心灵知音的深切愿望(呼应“郢中白雪无人和”),甚至探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去“聆听”那些微弱但珍贵的“遗音”(自我或他人)?当然,更可以联想到叶老师的另一重要美学:弱德之美,以柔韧传递力量。如“微波”虽微弱却执著“迢递”,终将“微辞”(精微的文化精髓)送达未来。
有些人的生命虽然已经进入浩瀚的宇宙时空,但与我们不仅没有阻隔,而且其“遗音”将随着时间的深邃与淘洗,越发珍贵,越发亲切。叶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她的作品就是这样美好的“遗音”。重要的是后人听见“微波”,读懂蓝鲸的“梦思”。
原标题:《域外蓝鲸有梦思 | 胡晓明》
栏目主编:舒明 文字编辑:吴东昆
来源:作者:胡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