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纪念章,都是战友们拿命换来的,我得替他们好好收着……”96岁的抗战老兵李宝祯用颤抖的手指轻抚胸前的勋章,声音哽咽。在无棣县埕口镇孙家眨河村,记者见到了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兵。岁月虽然模糊了他的听力,却无法磨灭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16岁就投身革命,从武工队通讯员到禹城大战的亲历者,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壮歌。
在武工队怎么和日军作战?
“打游击战,每天跑二十里路送信,那都不叫个事”
1929年2月,李宝祯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1月,年仅16岁的他毅然加入武工队,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我在无棣大山当的兵,那时候的武工队队长叫吴凤城,是个能人!”提起老队长,李宝祯的脸上透露出敬佩之情。老人回忆说,当时他们主要在大山二郎庙一带活动,以打游击战为主袭扰日军。
因为识字,李宝祯被安排当通讯员,日复一日的训练让他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到处跑着送信,像穿梭一样。”李宝祯自豪地说,“那时候年轻,十里二十里的路根本不叫个事。”
武工队的战斗生活艰苦而危险。“除了跑步训练,就是打游击,有时候一天要转移好几个地方。”李宝祯回忆道,“最危险的一次,我和两名战友在执行任务时差点被日伪军包围,幸亏熟悉地形才脱险。”
这段经历让李宝祯迅速成长,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更培养了机智勇敢的战斗作风。“在武工队的日子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当兵就要勇敢和敌人作战。”正是这种在战火中淬炼出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走过后来的峥嵘岁月,也为参加禹城大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禹城大战中印象深刻的场景?
“我们向日军扔手榴弹,炸死五六十人,逃跑的日军又被骑兵追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部分日军仍负隅顽抗。10月中旬开始,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向津浦铁路济南至德县(今德州)的日伪军发起强大的秋季攻势,拉开禹城大战的序幕。
“那是日本投降后,我们打的最后一仗。”李宝祯回忆道,12月27日,禹城大战正式打响。渤海军区主力部队与平禹、齐禹县大队在袁也烈司令员的指挥下,围攻禹城和晏城车站等日伪据点。至12月30日,仅剩798名拒降日军死守禹城火车站。
“八路军劝降无效,便向顽抗的日军发起猛攻。”李宝祯激动地说,“激战一夜,将日军压缩于火车站票房周边的营房内。”
12月31日,战局出现危急变化。国民党派出3架飞机由济南飞往禹城,企图为日军解围。李宝祯所在部队负责铁路线伏击,“我们又调来一团支援,部队在铁道上面,日军在下面走,我们扔手榴弹,炸死了五六十人。”
黄昏时分,八路军发起最后攻势。在我军强大炮火轰击下,日军待援无望,放弃火车站,向济南方向逃窜,却落入伏击圈。“有些日军还往济南方向逃跑,我们的骑兵大队快速追击,成功截断了他们的退路。”李宝祯说,最终1300多名日军被全部歼灭。
据统计,禹城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日军47师团131联队山谷大队共1300多人全部被歼灭,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是渤海部队歼敌最多的一战,陈毅司令员专门发来了贺电。至此,日本侵略者全部被赶出禹城、齐河、平原县境,鲁北人民的抗日战斗取得最终胜利。
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什么?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忘本”
1948年3月,李宝祯退伍后到淄博煤矿工作。如今,这位年近百岁的老战士仍保持着革命军人特有的精气神。
当记者问及“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什么”时,李宝祯毫不犹豫地回答:“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年轻人要懂得珍惜,不能忘本。”在李宝祯的言传身教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整个家庭。老人的侄子李玉龙告诉记者:“俺叔经常教导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采访临近尾声时,李宝祯小心翼翼地将纪念章收进木盒,长叹一声:“我现在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好使了……”他顿了顿,浑浊的双眼微微泛红,“但那些上阵杀敌的日子,我一辈子都忘不掉啊!”屋内一时寂静,老人把木盒往怀里又搂紧了几分。
原标题:“禹城大战,我们歼灭1300余名日军”——96岁老兵李宝祯曾参加日本投降后对日“最后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