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延边大学组织学生奔赴和龙、珲春等地,开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红色文化调研实践。他们在龙井市体验边境乡村崭新活力,在光东村总结农文旅融合经验,在密江乡提出大马哈鱼保护建议,在琵岩村用科技助力无花果产业,在防川与哈达门讲述红色故事、采访老兵。青年们用脚步与纸笔,把所学所思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精心组织、积极动员,共有三支实践团队成功进行实践活动。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河有声·青春向北”边疆调研实践团被团中央拟确定为2025年“三下乡”全国重点联系团队;另外两支队伍分别获批校级重点项目,校级一般项目。三支队伍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治理课题,结合专业特色,深入开展实地调研、政策宣传、社会服务等系列实践活动,展现出人文学子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
7月22日至24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河有声·青春向北”边疆调研实践团,积极参加2025年全国大学生“大国边疆 青春聚吉”专项活动,在吉林延边开展了一场聚焦边疆振兴、民族团结和青年使命的实践调研。
理学院化学系学子——组建“以爱之名,为党发声”实践团,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团队通过科技助农、红色教育、产业调研等行动,在田间地头书写青春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文学院——“红蕴兴边”研究生实践团奔赴吉林珲春市哈达门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抗联文化、国门记忆与边防精神,走进学校、警营与红色遗址,在真实场域中锤炼青年的讲述能力,激活信仰共鸣。讲述本地英烈事迹,为中小学生带来一堂“沉浸式红色课堂”;采访珍宝岛战役老兵,聆听信仰与血性的战地回响;走进哈达门边境派出所,共上一堂“守边有我”思政课;在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讲述“寸土不让”的边疆信仰。团队同步开展“抗联文化与守边精神”问卷调研,采集一线师生、干警、游客的精神认同与传播意愿,探索红色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活教材的路径。
此次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也提高了其社会调研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新时代的延大学子,将以青春之志回应时代之问,以青春之行托举民族复兴——山河有声,激荡青春豪情;边疆有梦,召唤时代新人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续写崭新篇章。
通讯员:高承龙 许峻铭 张文晶 韩冰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原标题:大国边疆,青年担当——延边大学组织“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侧记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