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董世梅 吴忧 宁蕖
8月19日,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一间小院里。村民拥初晾晒好刚从地里收割回的饲草,转身又将采回的野菌子泡在水里,准备中午炒着吃。
“阿姨,今天天气不错啊。”忙碌间,家中那栋白藏房的三楼民宿露台传来一声普通话,来自上海的游客周明正挥手打着招呼。
“萨瓦得嘞。”拥初回应着,虽然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但双方都知道那是打招呼的意思。
周明所居住的民宿由拥初家这栋三层的白藏房改造而成:一二楼还是自家9口人居住,三楼和加盖出来的四楼则是客房。不过不用担心,游客与住家户互不干扰,通过在东西两侧分设不同的楼梯和入口,实现“动线”分离。
拥初家“楼上”和“楼下”空间的划分,是乡城县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融合发展的实践。
这个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小县城境内共有12个传统村落,分布着六千多座白藏房,是全国最大的白色藏房夯土建筑群。
乡城白藏房。乡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近年来,乡城实施了几轮“白藏房屋面防水修缮项目奖补试点”,通过每户补助两万元等方式,试验推广能与白藏房相适应且不影响外观的防水材料,解决了白藏房作为夯土建筑容易漏雨的问题。
保护好了,该如何利用?
“有一些投资商想拆掉白藏房,修建钢筋水泥的房子来做民宿酒店,这样最省钱,也最省事。”乡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罗晓庆告诉记者,一开始,乡城县就对这样“过度商业化”的开发保持着警觉。
审慎思考后,乡城按照“保留原建筑、保存原文化、留住本地居民”等思路推进着旅游开发。
乡城县国资公司出资,聘请专业设计师,在青德镇仲德村“打了个样”,依山傍水的拥初家的白藏房就是这个样板。
青德镇上,由传统民居改建的民宿。乡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传统白藏房一楼是喂养牲畜的圈舍和厨房,二楼是客厅和卧室,三楼四楼一般用于存放杂物和晾晒农作物。
“这样的格局不仅不利于开发,还存在卫生和安全方面的隐患。”乡城县青德镇党委书记冬冬告诉记者,改建的思路是在院子里重新修建圈舍、厨房和晒坝,不改变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和风貌,腾出两层楼的空间正好可以用来做客房。
此外,还要实施“动线分离”,确保楼上和楼下的“邻居”互不打扰。
楼上是舒适干净的客房,楼下是热情好客的“邻居”,窗外是田园白藏房的独特景致,周明已经在这里住了快半个月,还舍不得离开。
有了成功样板,乡城县民宿产业迅速壮大,截至目前,全县已有91家民宿。
原建筑、原文化对游客具有天然吸引力,据统计,乡城各传统村落去年接待游客达44万人次,其中32%在村落驻留半个月以上。
“楼上”和“楼下”邻居相处和谐。村民们在保留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做旅游生意。
青德镇上,一间由民居改建而成的小卖部外,本地居民在晒太阳。宁蕖 摄木差村村民洛绒青真家也改建成了民宿,偶尔,他会邀请楼上的“邻居”到家里坐坐,喝口酥油茶。去年,他开始把家里种植的苹果晒成苹果干,让游客当成伴手礼带走。游客们也会对楼下邻居感到好奇。
“他们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风景。”广东游客周女士最爱和洛绒青真聊天,交谈中,她了解到了乡城白藏房的由来,这种融合了藏族和纳西族风格的建筑让她着迷,“我准备再住一段时间,深入了解下这里的文化。”
院子里,洛绒青真二十年前种下的苹果树又结果了,沉甸甸地挂在枝头。“随便吃。”他笑嘻嘻地招呼着来往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