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群众新闻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擦亮“百名学子老区行”本硕博科技实践品牌,赴陕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服务团深入吴堡县、佳县、志丹县等地,以专业视角解码革命老区“五色”振兴密码,为老区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红色铸魂:追寻足迹淬炼初心
实践团走进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馆、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等地,在红色地标中感悟革命历史与军民鱼水情。在郝家桥村,聆听从“农村楷模”到“脱贫攻坚楷模”的奋斗历程,体悟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通过重温入党誓词、重走革命路线,青年学子坚定信念:“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绿色筑基: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在吴堡县桑园,实践团将“农技课堂”搬进田间,邀请专家开展桑树修剪、病害防治、小蚕共育等实用培训。累计开展由教授主讲的高规格田间课堂8场,覆盖核心蚕农与技术人员逾300人次。新技术推广后,桑园管理更科学,蚕病发生率下降,小蚕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蚕茧质量明显提高,产业效益稳步增长。
金色赋能:创新驱动产业跃升
在榆林榆阳区养殖基地,实践团推进“智慧助牧”行动,为32家规模养殖场免费安装定制化AI监控系统,结合智能平台实现羊只健康监测、环境调控和精准饲喂,疫病风险显著降低,管理成本大幅降低。这套在程翔农场落地的“指尖牧场”模式,正为榆林县域智慧畜牧蹚出一条新路。短短数月,试点场羔羊成活率提升近20%,人工巡检耗时减少50%,为广袤乡村注入了可量化、可感知的科技新动能。
古色焕彩:文脉绵延激活乡村
在佳县泥河沟村,依托千年古枣园系统,实践团探索红枣资源与畜牧产业融合路径。走访多个村庄和养殖户,调研红枣加工副产物利用情况,发挥学科优势,研发以红枣为主要成分的特色饲料。试点结果显示,喂食新饲料的山羊肉质更优,膻味减轻,风味独特,“红枣羊”品牌初具影响力。
橙色引擎:云端助农链通市场
青春助农直播,为农特产品插上“云”翅膀,是实践团解锁流量密码、打通产销堵点的创新实践。实践团依托直播电商平台为吴堡蚕丝被、佳县红枣、榆林“红枣羊”、富平柿饼等老区“四珍”定制品牌故事与短视频。累计开展“五色老区·云端助农”直播8场,吸引超50万人次观看,#高校学子助农陕北老区#话题冲上抖音同城热榜。线上热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吴堡空心挂面销量破千,富平柿饼订单量同比增长120%。从智慧生产到云端畅销,这条由学子们架设的“数商兴农”高速路,让藏在沟峁深处的陕北好物跨越山河,直抵千家万户的餐桌。
蓝图共绘:校地同心擘画未来
实践期间,“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布局“科技小院”网络、贯通产学研链条的支点正式扎根陕北大地。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围绕生态治理、产业升级、人才培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社会学专业同学剖析农业非遗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当代价值,畜牧学子论证集约化养殖的科技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阐释老区精神的时代内涵。现场迸发的思想火花,凝聚成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老区发展的行动共识。实践团指导老师杨雨鑫研究员表示,陕北红土地焕发的新生机与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同频共振,基地不是终点,而是校地共答“强农兴农”考卷的笔墨纸砚,要让实验室的论文变成老乡账本上的数字,让青年的才智长成振兴老区的参天林。
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于青山绿水间筑基,在金色产业里收获,以橙色引擎助推发展,借古色文脉拓展维度,在蓝图共绘中展现担当——这场“五色”实践,是落实校地产学研合作的生动注脚。随着“科技小院”的扎根与产学研链条的深度贯通,陕北革命老区正成为涉农高校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示范窗口。(通讯员 王钰晨 王琪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