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10位年度人物及20位提名人物或是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或是致力于非遗推广与教育的文化工作者,或是为非遗事业默默奉献的管理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动人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光明网特别推出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提名人物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这些非遗人的脚步,一起探寻中国非遗故事。
“一低头织锦,再一抬头,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了。”这句朴素而深情的话语,是谭湘光对自己五十余载织锦生涯最凝练的总结。
在广西,壮锦以其独特的图腾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而谭湘光,这位目前中国唯一的壮锦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织锦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24“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用她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将艰辛与光明、传统与创新、个人与时代,如同经线与纬线般,交织成一幅动人的文化瑰宝。她的故事,是一曲个人奋斗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交响。
经线:艰辛与坚守,织就人生底色
谭湘光与壮锦的缘分,始于一段充满艰辛的少年时期。16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生活瞬间陷入绝境,她被迫中断了学业。在尚需依靠的年纪却要独自谋生之时,她将目光投向了邻居家的织机,只因一个最朴素的念头——“有这么一门手艺,应该一辈子吃饭都不成问题。”
这份最初的谋生需求,成为了她人生的经线。当师傅不愿传授时,她没有抱怨,而是用勤劳和真诚打动对方。没有自己的织机,她就在师傅吃饭的空隙,争分夺秒地坐上去,任由梭子在指尖穿梭。她常说:“我初中都没毕业,很难找到好工作,所以我哪怕再困难,都必须去努力克服。”正是这份不屈的坚守,让她在众多徒弟中,成了唯一坚持下来的人,将最初的谋生手艺,织成了她毕生的热爱与事业。
纬线:创新与突破,赋予壮锦新生
如果说坚守是经线,那创新便是谭湘光为壮锦注入的纬线。她深知,传统技艺若要流传,必须拥抱现代。她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致力于解决传统壮锦此前所存在的工艺局限性。她发现,过去的壮锦因染料和工艺问题,容易褪色,难以用于日常服装。于是,她一路试用无数种新材料,终于通过改进原材料色牢度,让壮锦可以被制成衣物、包袋,大大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更令人称道的是谭湘光的智慧和节俭。制作服装时所留下的边角料,在她眼里却觉得“寸锦寸金”,弃之不舍,便将它们以巧手制成耳环、手机壳、扇子等文创产品。这些小巧而精致的壮锦文创,不仅将传统艺术融入了现代生活,更让原本价格高不可攀的壮锦,变得触手可及。谭湘光用她的匠心,让壮锦从“墙上的装饰物”变成了“行走于城市间的艺术品”,在传承中找到了商业价值与美学共鸣。
丝线:传承与责任,编织人间温暖
谭湘光用一根根丝线,编织出自己传承壮锦的梦想,更串联起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纽带。她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艺传承。她将“非遗+扶贫”和“非遗+教育”的模式融入壮锦传承,用自己的经历温暖和帮助更多人。在采访中提到这些时,一向言语沉稳的谭大师突然激动地回想起自己的过去:“因为我是‘淋过雨的人’,现在我有了一些能力,就想‘为别人撑伞’,去帮助这些弱势群体。”
她创办家庭作坊,手把手地教授留守妇女织锦,为她们提供就业机会,让她们能增添一份收入,也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她还将织机搬进残疾人学校,让那些行动不便的孩子们,能在指尖的穿梭中找回自信与尊严。当学员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壮锦妈妈”时,那份发自内心的情感,让她觉得比任何荣誉都珍贵,比金钱更让人心生温暖。
彩线:国际与未来,织就世界舞台
如果说壮锦用丝线的经纬,织就了它的过去与现在,那么,那一道道延伸至远方的“彩线”,则编织着它灿烂的未来。谭湘光对壮锦走向世界,有着超乎寻常的信心。她的底气,源自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自信,以及对“艺术无国界”的笃定。两个女儿不仅帮助她开设网店推广壮锦,小女儿更是在结婚时,将一台沉重的竹笼机作为嫁妆,远渡重洋带到美国。那一刻,织机不再只是一件工具,更成了文化的使者,带着壮锦独有的纹样与温度,编织出一个跨越山海的梦想。谭湘光设想着让女儿女婿在美国开设工作室、建立“中国织锦博物馆”,让更多异国友人能亲手触碰壮锦之美。她想将这门古老手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让壮锦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被更多人认识和接受。
如今,七十岁的谭湘光依然步履不停。获得2024“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于她而言,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一种对其事业巨大的鼓励和认可,“我就是一个在织机上坐了大半辈子的手艺人,做的都是分内的事。这份提名对我来说沉甸甸的。但我想,这不仅是给我个人的荣誉,更是给我们壮锦这门老手艺,给所有默默坚守的非遗传承人,点亮了一盏温暖又明亮的灯。”
在谭湘光的手中,古老的壮锦在新时代的经纬之上,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向世界讲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人故事。
责编:李佳琦编辑:岳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