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后”新农人书写“归园田居”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张晓萌
前段时间,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辛王顺丰家庭农场,“90后”农场主王伟站在地头,用平板电脑操纵着滴灌系统。穿梭在玉米行间的黑色滴灌带就像一条条“毛细血管”,将水和肥料精准地输送到每一粒玉米种的根部。
当下,在东昌府区12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越来越多“90后”新农人站出来,摒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场景,转而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
怀揣梦想带技术返乡
常年从事农业劳作,35岁的王伟皮肤被晒成了古铜色,原本茂密的头发也略显稀疏。古铜色的皮肤下,是王伟炽热的好奇心。
在王伟的农场里,各式各样手工改造过的农机设备引起记者的注意。他说,自己会对买来后使用不顺手的设备,进行优化改造。他指着眼前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说:“这也是我捯饬出来的。”
“通过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每亩可节省浇水施肥人工成本30—50元,可节约1/3以上灌溉用水及20%—30%肥料。”王伟说。
在不久前的蜜桃上市季,32岁的刘伟在自己开办的源远种养家庭农场里,忙得不可开交。
“石黄果”蜜桃是刘伟的最爱。这种闻着像香蕉,吃着像芒果的果子,让刘伟爱上了桃园。6年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刘伟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生性喜欢自然的他,放不下田园生活。于是,他回到了东昌府区。
刘伟说:“我喜欢田园生活,如果咱当地有山有水,我就想包个山头,给我联上网络,我可以待一辈子。”
2022年,刘伟成立了家庭农场,可是连续两年遭遇大雨侵袭,导致桃子未能达到预期的口感。这促使他转变思维,买来烘干设备,创新推出黄桃干或者黄桃罐头等深加工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卖出去了,口感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刘伟还引进半机械化设备,将传统4人5天的喷药作业优化为1人1.5天完成;日常雇佣5名员工进行园区管理,农忙时可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
刘伟总结说,一条路被堵住了,转而开辟另一条路,这是“90后”新农人异于父母辈的地方。
2023年,刘伟申请了商标品牌,产品价格也提高了3倍。此外,他还做起了线上销售,打造网红产品,并将其卖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为乡村振兴蹚出了新路子。
多措并举引“鸿雁”归来
开展“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明确“乡村振兴合伙人”可在项目报批、资金补助、信贷扶持等方面被优先安排……在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方面,聊城做了不少工作。“90后”郝洪乐也是被吸引返乡的“鸿雁”群体中的一员。
在被誉为“中国葫芦第一村”的堂邑镇路庄新村,95%以上的人都在做葫芦生意,这让郝洪乐也产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他辞掉了月薪过万的工作,回乡租了5亩大棚,在温室内尝试种植葫芦。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郝洪乐告诉记者:“我父亲就种葫芦,过去多是种一些老品种,比如美国小葫芦、中号葫芦、白皮葫芦等,每亩地的年收益才一两万元。”考察市场后,郝洪乐选择了天津嘴葫芦这种附加值高的新品种葫芦。他的理由是:天津嘴作为一种手把件,很受文玩人士的喜爱。别看只有10来公分大小,品相好的素葫芦一只能卖到上百元。
这种葫芦经济附加值高,但技术要求高,种植起来难度大。不过,这难不倒上进的年轻人。掌握了种植技术之后,郝洪乐种植的天津嘴葫芦,每亩地年收益能达到七八万元。此外,他还利用淘宝、快手等自媒体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带货,推动东昌府葫芦走向全国,走出海外。
“东昌府区不断完善乡村振兴人才综合性教育培训体系,实现高素质农民的分层分类管理,解决了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晓珍说,2024年,全区共培育高素质农民493人。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赋能下,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抱负的新农人如今活跃在东昌府区的农业战线上,在产业发展、示范带动方面成了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王延斌 张晓萌)
原标题:“90后”新农人书写“归园田居”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