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将阴山的雄浑与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
阴山山脉中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被当地人唤作大青山,是一条纵贯东西的庞大山脉。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地区是连接中国大西北、晋西北与陕甘宁边区的咽喉要道以及联系苏联与共产国际的重要通道,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1938年,根据革命斗争需要,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当年12月,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建立,形成了绥中、绥西、绥南三块游击区。此后,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逐步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大面积的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
当时的大青山一带,人烟稀少,天寒地冻。八路军不仅要顶风冒雪,还要面对敌人的残酷“扫荡”,只能住茅庵窝棚、吃野菜充饥。
29岁的八路军指挥员彭德大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40年的春天。他率领大青山游击支队夜袭敌营歼敌数百,却在乘胜追击时被流弹击中。牺牲前,他和战友们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坚守多日,守住了连接国际援华物资的秘密通道。
而今,他长眠于呼和浩特大青山南麓的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这里还安葬着多松年、李裕智等数百名革命先烈,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学生、各界群众前来瞻仰缅怀。
走进革命烈士陈列厅,锈蚀的马刀撞击声仿佛带参观者回到烽火岁月。电教室里《银幕映党史 初心耀征程》红色影片展播常态化开展,伟人家风故事、红歌传唱、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历史鲜活可感。
“咱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是多么不容易,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历史我们不能忘,我们年轻人要更加努力迎难而上,不辜负革命先辈的牺牲和奉献。”青年党员段翔说。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留下“蜈蚣坝伏击战”“白生宝夜送石磨”“韩三毛宁死保物资”“孤胆英雄马建功”等一批动人的抗战故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仍代代相传。
年近60岁的李全林,至今还记得父母讲过的抗战故事,“我父亲和其他村民一同为八路军送粮食、传递情报,还将伤员接到家中养伤。”
李全林的家乡——武川县得胜沟乡李齐沟村位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点区域内。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川县依托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旅游区等,打造红色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村民们也纷纷返乡开起了农家乐。
随着暑假来临,李全林家的农家乐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香喷喷的莜面窝窝筋道爽滑,金黄炸糕外酥里糯,大盆的土豆炖羊肉热气蒸腾……
“参观完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的游客,可以到我们的农家乐歇歇脚、吃个饭。”李全林说,他的农家乐能同时接待200多人用餐,30多人住宿,现在一年的收入有六七万元。
依托“两麦一薯一羊”,即燕麦、藜麦、土豆、肉羊等农牧业,武川县构筑起高原特色农牧业基石,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1%。
当年救治八路军伤员的野生黄芪,如今在武川县已实现规模化种植,面积约3万亩。当地黄芪产业迎来升级,通过推广滴灌技术与精细化管理,黄芪亩产量从过去的100公斤跃升至750公斤,年产值达到1亿元。同时,当地还积极延伸产业链,深加工成黄芪切片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建立了药材展示馆。
武川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大青山北坡生态治理等工程,建设起一条全长110公里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绿化带。穿行于此,青草如茵,碧波荡漾,昔日烽火战场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恬淡画卷。
武川县文旅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该县接待游客80.6万人次,旅游收入1.3亿元。武川县依托大青山高山草原观光带,正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预计2025年游客量将突破百万人次。
上一篇:【图说】“内增高”?
下一篇:第二届光伏职业技能竞赛在青海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