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阵容豪华的欧洲“亲友团”助阵下时隔半年“二进宫”,与刚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满分会晤”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再过招。不出所料,这场“先单聊、再群聊”的会晤并未取得实质突破。特朗普承认,他相信俄乌冲突会结束,但不知何时结束。这意味着,俄乌冲突开启“边打边谈”模式,而非美欧乌设想的“先停火、再和谈”路径。这一残酷现实再次证明,特朗普的“快刀”终究无法斩断俄乌冲突这团“乱麻”,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8日,美国华盛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右)对美国进行工作访问。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视觉中国供图
特朗普: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刀断水
8月18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双边会晤时再次确认“普京想结束冲突”,并强调“泽连斯基与普京可以达成协议”。随后,他与欧洲、乌克兰领导人集体会谈时还特地中断交流,主动打电话给普京进行了约40分钟的沟通。
明眼人发现,8月15日“双普会”后,特朗普似乎被普京“洗脑”,此前一直把“立即停火”挂在嘴边的他开始大谈“最终协议”,还把“结束军事冲突的责任”一股脑转嫁到欧洲和乌克兰头上,或多或少有暗助普京“甩锅”的意味。这表明,特朗普很可能已放弃了“一下子”解决俄乌冲突的幻想,放弃了“先停火、再和谈”的“两步走”方案,转而接受“一揽子”解决俄乌冲突的“新思路”,即“结束俄乌冲突的最佳途径是,跳过停火协议直接达成和平协议”,这与普京“从根源上解决乌克兰危机,实现长期和平”的一贯主张不谋而合。
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时一边夸下“24小时解决俄乌冲突”的海口,另一边又以“退出北约”为要挟,施压北约其他成员国向美缴纳更高的“保护费”,让欧洲国家面临安全上随时被美抛弃而独自对俄的现实威胁、深陷无法自拔的安全焦虑。
其实,即便特朗普当下对斡旋俄乌冲突如此急于求成,他更多也是出于应对美国国内政治和兑现竞选承诺的现实需要,以及在中美俄关系上争取对华战略竞争优势的长远考量,而非在于推进以可持续和平为目标的长期欧洲安全架构。正因如此,欧洲一边不遗余力“挺乌反俄”,另一边又不得不“处处靠美且时时防美”。
8月18日,为了避免重蹈今年2月不欢而散的覆辙,欧洲7位领导人千里迢迢赶到白宫,“组团”为泽连斯基撑腰。泽连斯基也识趣地把半年前“招惹是非”的军装换成相对正式的改版西装,并在会谈中不下十次地对特朗普说“谢谢”。特朗普也亲自到门口迎接泽连斯基,尽可能保持会谈气氛和谐。尽管如此,特朗普仍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专门摆放了一张明确标识俄军控制区占比的乌克兰地图,并在会谈前直接提醒泽连斯基“克里米亚收不回、北约进不去”。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8日,美国华盛顿,白宫东厅,美国总统特朗普(中坐)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后排左起)、法国总统马克龙、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德国总理默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芬兰总统斯图布、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北约秘书长吕特举行会议。视觉中国供图
北约:是解铃人还是系铃人
在8月18日白宫会谈的媒体开放环节,各方都小心翼翼地避谈“领土”这个极为敏感的问题,避实就虚地大谈特谈“安全保障”。法国总统马克龙表情严肃地强调,这是对整个欧洲的安全保障,首先是必须停火,其次是乌克兰要有强大军队,最后是要建设强大的北约。特朗普表示不排除未来派美军参与乌克兰维和任务的可能性,但欧洲在安全机制中要“走在前”。
虽有报道称美国愿向乌克兰提供“类似于北约第五条”的安全保障,但这种没有实质约束力的安慰性承诺,对千疮百孔的乌克兰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保护伞”作用,欧洲领导人和泽连斯基心里都有些七上八下。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要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的北约,其实就是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所在。整个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以来,欧洲一直处在以美为首的北约的庇护之下,坐收“和平红利”。北约首任秘书长英国人伊斯梅当年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冷战时期北约的战略功能就三句话:“压住德国人、留住美国人、防住苏联人。”冷战结束后,美西方不顾华约解散时对苏联作出的“北约不东扩”承诺,趁俄国力不济之机,接连通过5轮“东扩”,把成员国从16个扩展到32个,迅速填补了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留下的“战略真空”,把战略前沿径直推至俄罗斯“家门口”。
为反制北约步步紧逼的兵临城下式战略挤压,普京通过2008年俄格“五日战争”和当前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绝地反击。普京对乌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三大目标是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中立化,其中“中立化”就是要确保乌克兰不加入北约,北约承诺不再“东扩”。
当地时间2025年8月18日,美国华盛顿,白宫东厅,法国总统马克龙(后排中)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后排右)听取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发言。当天,欧洲领导人与泽连斯基一同与特朗普举行会谈,寻求结束乌克兰危机的途径。视觉中国供图
绝对安全:是最佳选项还是痴心妄想
如果再深想一层,俄与美、欧这些年围绕北约“东扩”势不两立、针锋相对,其实是各自安全观严重分歧的写照,即双方对“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欧洲安全架构”各执一词。
乌克兰危机是欧洲长期积累的地区安全矛盾总爆发。冷战时期,1975年《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作为欧安组织前身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第一个成果,是美苏全球均势和欧洲权力斗争共同作用的产物。该文件强调“安全不可分割”,具有对等性、约束性、清晰性、全面性等特征,为东西方阵营提供了对话平台与行为准则,维护了地区和平与安全。冷战后,俄虽一片痴心但终未能“融入西方”,欧洲大陆出现了分别以北约和俄罗斯为中心两个阵营。
随着全球和欧洲权力失衡,美欧背离“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一味追求自身的“绝对安全”。为实现这一痴念,美力推北约“东扩”,诸多中东欧国家也深信“入约就等于进了安全保险箱”。就这样,欧洲安全架构被一步步拆解,两大阵营剑拔弩张、兵戎相见,这是俄乌冲突的深层次背景。
俄乌冲突对欧洲安全架构的颠覆性冲击,让欧洲进入“觉醒时刻”,再次有意识强化“战略自主”,明显加快“重新武装欧洲”进程,但这些人却忘了当年法国领导人戴高乐提出的“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欧洲安全构想。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当然也没有“绝对的安全”。所谓的“安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带来的是“绝对不安全”。在百年变局中,一个国家的安全是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世上所有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依存与制约的关系,都只能享有相对安全,不可能享有绝对安全。追求绝对安全、独享安全的过时观念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世界动荡。
乌克兰危机正在困扰欧洲,同时也牵动着世界局势。当下,特朗普正在为俄乌“双边会谈”和美俄乌“三方会谈”斡旋,马克龙则主张不仅要搞“三方会谈”还要搞美欧俄乌“四方会谈”。其实,不论几方会谈,不管谈得如何,谈就比不谈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彻底解决俄乌冲突的治本之策,不是“领土换和平”,也不是“实力促和平”,而是真正照顾有关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彻底摒弃以冷战思维构建世界和地区安全框架的路径依赖,以共同安全理念,推动各方达成全面、持久并有约束力的和平协议,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早日实现欧洲长治久安。因为,唯有共同安全,才能持久和平。(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