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学报
电路板焊接的滋滋声与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楼内,参赛选手紧盯着眼前复杂的电路板,正在完成“电子发光织物的设计和制作”的现场命题挑战。另一间教室内,参与“生物遗传功能探秘”的选手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基因突变如何影响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功能。
8月15日~19日,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铺展。近700名代表不再捧着精心包装的成品,而是带着最本真的知识储备与应变能力,直面即时发布的挑战任务。
这种从“评作品”到“考能力”的深刻转变,源于大赛组委会的顶层设计。据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大赛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参赛,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围绕国家科技战略方向和科研产业一线“真问题”设计科技挑战任务,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此外,大赛不再颁发一二三等奖,前10%获颁中国科协主席奖。
赛场变了 在压力下拼出“真本事”
“321,开始!”随着评委的口令,运载装置设计赛场的桌子旁就响起零件碰撞的脆响。选手们同时俯身,拆零件盒的动作快得带起风,这不是“一件作品定输赢”的老赛场了。
据了解,本届比赛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分为个人挑战活动和团队挑战活动,并按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设置考察点和评价标准,通过量化测评对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考察。
据运载装置的设计和制作任务的评委介绍,命题灵感源于长江三峡轮船提升机及高原山区运输需求,既贴近生活,又呼应国家制造业发展方向。
“我们采用‘功能分+性能分’的双维度客观评分体系,”该评委强调,“全程以数据说话,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聚焦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与基础功能的实现,例如能否升降、指示灯是否亮起,通过这种客观化、过程化的考核,真实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工程思维与现场应变能力。”
在这样的赛制下,选手的真实状态被无限放大。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郑语涵报名了气体检测装置的制作和测试项目。她告诉记者,完成任务需运用焊接技能,而她在学校习得的相关经验恰好派上用场,让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形成联动。
郑语涵坦言,竞赛内容远超课本范畴,要求选手对科学领域有宏观认知,这种“跳出单一学科”的考察方式,让她对科学研究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郑语涵原本就倾向于报考工程类专业,而本次竞赛进一步强化了她的选择。
“无论是电子电路设计、农业存储技术,还是气体检测应用,都离不开工程学科对交叉知识的整合,这次比赛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它的重要性。”郑语涵说。
聚焦“真问题” 激发创新活力
本届大赛最鲜明的标签,便是将“国家科技战略”和“科研产业一线”的“真问题”直接搬进赛场。无论是科技挑战任务的精心设计,还是主题讲座分享的核心内容,都紧密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粒粒皆辛苦——粮食仓储方案设计”项目便是其中一个缩影。竞赛采用过程性考核模式,学生需逐步完成模型搭建、气流组织管理、测试报告撰写等任务。若学生忽视围护结构的气密性与保温性能,存储温度会与环境温度趋同,无法达到粮食仓储热管理效果;只有通过多层模型搭建实现均匀降温,才能进入下一环节评分。最终评分还包含测试报告环节,综合考察学生的逻辑表达与总结能力。
“其实,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赛评委表示,这正是一项“高压测试”,希望能筛选出能在复杂条件下综合运用知识、突破限制的人才。
湖北大学大四学生陈楚铭告诉记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他用通风管道设计降低了粮仓温度,最终降到27摄氏度,这位学生物育种的年轻人,把专业知识嫁接到农业仓储中,“比赛让我明白,粮食安全不只是‘存得住’,更是生物技术、工程设计、数据分析的协同作战。”
电子发光织物任务的核心目标是让青少年接触世界前沿技术,在实践中理解“科研如何转化为应用”,同时为赛事注入“从理论到实践、从实验室到产业”的创新基因,为培养未来电子工程领域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持续托举 为青年人才铺就成长之路
大赛的价值不仅在于“选苗”,更在于“育苗”。本届大赛首次实施“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40家央国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基金会等在大赛期间举办“双选会”,为优秀选手提供赛后学术交流、实习实训、研学参访、岗位就业等支持,探索建立从校园到社会的连续支持机制,推动大赛从“短期人才发现”向“长期育人生态”转变。
双选会现场,各家展位前早早排起长龙。学生们手持简历,自信地介绍自己的优势。中国航天基金会设立的“筑梦航天”专项奖,为学生规划了清晰的成长路径。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表示,对于优秀学生,基金会将提供实习岗位、硕博深造名额、应届毕业生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用等不同机会。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早接触航天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实际需求,同时帮助用人单位发掘具备专业潜力与兴趣的人才。”侯秀峰说。
福州大学工业设计系本科生曾棋亮带着可穿戴外骨骼的作品,走进了中国航天基金会的面试房间。他尝试将该技术与航天领域相结合,在与专家深入讨论后,思路豁然开朗。
“专家指出了重力差异、舱内外环境不同等关键因素,更启发我的是,设备不仅可在舱内提供阻力训练,更能在舱外提供助力起身,应用场景大大拓展。”曾棋亮说。
此次参赛,曾棋亮最大的收获在于充分的跨界交流,结识了工科、医学、文科等不同专业的伙伴,在打破壁垒的自由探讨中激发灵感。他计划将此次项目的经验融入大四毕业设计,并希望未来能继续深造,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