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文明风
文明风8月18日讯 从环境美化到小区自治,从志愿服务到文化滋养,厦门同安大同街道的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正在书写一个个生动故事。在这里,文明既是看得见的风景——整洁有序的街巷、笑语盈盈的邻里,更是触得到的温度——书香氤氲的文化浸润、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每一步扎实的创建足迹,都在诉说大同街道的文明蜕变。
人居环境换新颜 打造宜居新家园
如何让市井烟火与文明新风相得益彰?大同街道严格推进摊规点管理、“门前三包”、“市场专班整治”等工作,探索出一条职能部门、商家及群众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新路径。从一个个治理难题上着手,久久为功,换来城市环境和面貌的提升,让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改善。
摊位分布井井有条、居民采购愉悦舒适、志愿者清理落地垃圾……每天早上七八点,城西市场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该市场有着30多年历史,是同安辐射面最广、产品最丰富的市场,获评福建省首批“四星级文明集市”。“现在市场很干净,既宽敞又明亮,路面也不再湿漉漉的,买菜体验感越来越好了。”居民叶女士表示。
摊规点虽小,却是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解决三秀路流动摊贩无序经营、环境脏乱问题,大同街道联合区城管办、区城管执法局机动二中队,整合三秀南里停车场闲置用地,规划出大兴夜市。夜市现有摊位约30个,方便摊贩有序开展经营活动,城市的温度与风度在这方寸之间自然流淌。
千年古镇大同,是古同安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同安古城所在地。眼下,同安区启动古城街区更新,已梳理出首批10个项目。本次更新将对闽南古厝、骑楼等分类修缮,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核心路段给排水及路面条件,促进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激活古城文化内涵与活力。
小区自治聚合力 共建共治促和谐
聚焦居民“急难愁盼”,大同街道发挥“大城管”机制作用,凝聚小区治理合力,通过完善公共设施、合理规划停车位等手段,提升小区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同时,注重激活居民自治活力,加强党建物业联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区治理新格局。目前,辖区183个无物业小区已实现管理提升工作全覆盖。
端午前,西池社区啤酒宿舍楼小区内一片欢声笑语,一场包粽子活动热闹开场。“邻里间关系特别好,每个月我们都会自发组织炒米粉、包水饺等集体活动,有时每家每户各自下厨,准备拿手好菜,然后端到小区院内跟大家分享。”在此居住了20多年的居民陈跃鑫笑着说,小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居民们都会自觉维护楼栋环境卫生。
啤酒宿舍楼是个院落型的老旧小区,居民流动性小、老年人居多。为了提升群众幸福感,西池社区从热心的离退休党员中选举梯长和自治管理小组委员会成员,由他们带动小区居民积极建言献策。在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小区的闲置杂物间被装修成了一处居民开展文娱活动的新阵地。
走进后炉花园小区,只见路面整洁、绿化规整、停车有序。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小区党员骨干组建的自管小组。在77岁老党员叶素卿的带领下,自管小组尝试业主自治代替物业管理的模式,以透明化费用收支管理,保障小区基础设施维护等工作开展,小区从而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净齐美”、从“无人管”到“共同管”的蜕变。
位于后炉花园小区不远处的崇明楼,同样焕发新生机。规整缆线、增设充电桩、配备灭火器、设置垃圾分类点位……崇明楼是后炉社区为数不多的零散商品房之一,通过整治,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美化了居住环境,惠及周边100多户住户,还吸引了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
文化活动润万家 精神沃土育文明
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精心扮靓“颜值”,更要着力涵养“气质”。
文明宣传怎样做到“无声胜有声”?不妨来凤山路看看。凤山路街区全长约1.3公里,是同安区的一条老街,串联三个社区,人口密集,商业点位众多。走在街上,多座融入古厝、白鹭等闽南元素的景观小品让人眼前一亮,置入吴必达等同安名人事迹和历史文化的墙绘、景墙更是一大亮点。“经常在这里散步,墙绘很有意思,能了解不少同安的故事。”居民郑女士说。
入户慰问、洁净家园、义诊义剪……大同街道现有志愿服务队伍120支、志愿者近两万人,他们通过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播撒文明的种子,以文明之风塑造文明大同。今年以来,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活动近500场次。尤其在春节、元宵、端午等重要节日期间,大同街道推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万余名群众尽享文化盛宴,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进移风易俗、遏制陈旧陋习。
今年年初,2025年银城百艺秀盛大启幕、古城灯会璀璨亮灯、古城年货节火爆开市,吸引数万人走上同安街头,看表演、赏花灯、观花车、买年货,感受千年银城的独特韵味。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古城灯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大同街道积极动员辖区企业、社会团体、沿街商铺、爱心人士等参与亮灯,志愿者们也成为保障灯会有序推进、传播文明风尚的坚实力量。(曾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