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壁合围”下斗争
“1939年8月,八路军115师东进山东,在梁山脚下的独山村打了一场梁山歼灭战,重创日军,并在梁山东北部成立昆山县,在这里创建了鲁西根据地,使其成为冀鲁豫根据地的一部分。”济宁市政协文化文史河学习工作室主任、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昆张支队》的作者杨义堂介绍,1942年9月,敌人对冀鲁豫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使根据地不断缩小,梁山及周边的昆张地区变成了敌占区。不断缩小的冀鲁豫根据地,也被敌人称为“一枪就能打穿的破饭罐”。
当时敌人采取“铁壁合围”政策,修筑了大量的碉堡、高墙,并在各个村子成立新民会,要求村民等发现八路军的踪迹后,及时报告。一时间,昆张地区难以立足,冀鲁豫根据地曾派出两个团营级部队进入该地区,却都无功而返。
“那时我们实行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政策,要求区县干部守在各地,想尽办法与敌伪作斗争。”梁山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生说,在大规模斗争不利的条件下,冀鲁豫根据地改变思路,化整为零,派出108人的小队伍——昆张支队,在梁山及周边地带抵抗日伪军。“在队长吴忠、政委邵子言的带领下,昆张支队还下设几个中队,都是精干、成熟的老八路,他们悄悄地潜入昆张地区进行着艰苦斗争。”
张新生介绍,昆张支队擅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们常常在晚上活动,并在多个村子连续游走,并不固定,往往十几分钟前还在前一个村子,十几分钟后便到了新地方。并且,在昆张支队落脚后,村子里只许进、不能出,杜绝了走漏消息的风险。”张新生说,找准时间,昆张支队会毫不犹豫地攻击敌伪据点,进行了大大小小400多次战斗,将敌占区闹了一个天翻地覆。
夺牛战与八路林
聊起昆张支队的经典战斗时,不约而同地提到的“夺牛战”。
当时,梁山周边巡逻的伪军,看到农民耕种的黄牛,于是想用优质鲁西黄牛做成罐头讨好日军,于是进行了大肆抢夺。收到消息的昆张支队,立即行动决定把村民的耕牛抢回来。然而当他们赶到时,敌人早已离开,消失得无影无踪。
“牛是群众的命根子,我们夺不回耕牛,对不起群众对我们的支持。”中队长郭瑞功说。“是啊,百姓把我们昆张支队当作依靠,我们是怎么撑腰的。”三排长郭志光回应。在短暂分析敌人可能逃跑路线后,昆张支队迅速向东追击去了。一阵急行军之后,昆张支队找到了抢牛的伪军,并设好埋伏,在牛群通过后,开始痛击牛群后方的敌伪。
战斗过后,昆张支队抢回了耕牛,却也损失惨重,共牺牲了21名军人。村民们听到为了抢回耕牛,有军人牺牲,都心疼得不得了。他们找到自己的牛,爱惜地抱着亲了又亲,然后却又使劲打牛,“你这畜生,都是因为你,牺牲了这么多军人”。
牺牲的战士很多是外地人,家人无法收殓,村民们便决定举行梁山当地最隆重的葬礼。葬礼结束后,牺牲的军人被葬在村子东南的一处高坡上,这片坟地被称为“八路林”。从那以后,每年清明、寒衣节,村民们在祭祀祖先的同时,都会来到“八路林”,缅怀这些军人。
“昆张支队体现了八路军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鼓舞了抗日必胜的信心。”张新生说。杨义堂认同这种观点,并说,冀鲁豫根据地学习和推广昆张支队的作战经验,使根据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根据地。抗战后期,昆张支队发展成为五十八团,并先后改编为五十二师和一四九师,成为我军的“王牌师”。
记者 陈丹 济宁报道
抗日战争时期,在梁山及周边的昆张地区(昆山、寿张、东平、汶上一带),1940年和1941年先后成立了昆山实验区和昆山实验县。1942年10月,日军对昆山县进行合围,昆山县的党政组织损失惨重。在这严峻关头,冀鲁豫区党委决定派小部队伸向敌后,开展游击斗争,把敌占区变成游击区。这支小部队要进入梁山昆山和相邻的张秋一带,因此称为昆张支队,也称梁山支队。昆张支队采取“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术,化整为零,主动出击,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将敌占区变为游击区,进而在当时恢复和扩展了抗日根据地。
杨义堂所著《昆张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