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岱远 以传统文化调生活之味(图)
创始人
2025-08-19 05:25:05
0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从甲骨裂纹里破译的阴阳之道,到宣纸上走笔的“永字八法”;从《黄帝内经》里的生命智慧,到《论语》中的处世箴言——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蒙尘的古物,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那些平仄相间的诗词里藏着四季轮回的浪漫,那些“君臣佐使”的中药配伍中透着万物和谐的哲思,那些礼尚往来的仪轨里凝着人情温度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于气能横贯天地人伦,道可融通古今中外,一字一句皆为文化密码,一茶一饭俱是文明载体。它教会我们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天时,在琴棋书画中涵养心性,更在柴米油盐间照见生生不息的生活哲学。

  崔岱远用一个上午的时间,给我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些曾经停顿于我大脑某处,早被遗忘的《大学》《中庸》古文被他唤醒,甚至我们在两盏已经凉透的茶前探讨了一下陶渊明的一首诗。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者,于日新月异的喧嚣中谈论我们早已淡忘的月照千江,在一键直达的便捷里守护需静心品读的字里乾坤。他是语言的解读者,也不再困于古籍的泛黄纸页。

  他说“春风化雨”里藏着的万物生长,“琴瑟和鸣”中凝着的人伦和谐,“梅兰竹菊”背后站着君子风骨。当预制菜消解着现代人唇齿间的仪式感时,他讲“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里,有古人对时令的敬畏、对烟火的珍视。这一刻,我觉得他已经成了连接古今的“通译器”。他的眼里,“孝”不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父母在,不远游”的牵挂与晨昏定省的温情;“道”也不再是玄奥的符号,而是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与水滴石穿的坚持。

  崔岱远说自己馋,所以喜欢烹饪。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与烹饪调味是一脉相承的生活哲学。酸苦甘辛咸对应五行,过则为灾,和则为美。火候的急缓、滋味的浓淡,讲究的是“致中和”的境界,就像熬一锅老汤,既不能失了食材本味,又要五味调和,这与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的实践精神、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是同一个道理。

  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过是说天地间的大道理,从来都藏在灶台上的烟火里:懂了调味的度,便懂了处世的礼;悟透了食材的性,便悟透了万物的道。如崔岱远所说,他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俗化、现代化、普及化,让大家都能从中受益,获得养分。

  文学启蒙自收音机

  听出来文化的种子

  “小铁人儿,脾气躁,你一按它,它就叫。”这是儿时崔岱远对半导体收音机的印象。在没有电视机、电脑的年代,半导体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为年少的崔岱远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评书等节目,便是他走进传统文化世界的“领路人”。

  每天中午12点半,放学后飞奔回家,打开收音机,听袁阔成播讲的《三国演义》,成了崔岱远童年时最期待的事。“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收音机里的声音,带着我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崔岱远回忆,袁阔成绘声绘色的讲述,让他仿佛亲眼看到了诸葛亮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潇洒,感受到了张飞横矛立马、威震长坂坡的勇猛。“那些人物就像从书里走出来了一样,活灵活现地站在我面前。”

  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林海雪原》《红岩》《鲁迅全集》等文学作品也成了崔岱远的“精神食粮”。从这些故事里,他不仅记住了一个个英雄豪杰的名字,更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崔岱远看来,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忠义、勇敢、智慧,这些观念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他感慨,儿时听书的经历,那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就像一粒粒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他的心里。

  听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崔岱远长大,即便后来上了学,功课紧张,他也会挤时间打开收音机,听上一段儿。“听书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说,小说的语言、典故、历史知识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滋养着他的文化素养。多年后,当崔岱远拿起笔,开始创作关于传统文化的作品时,他发现,儿时听书的经历为他积累了深厚的底蕴。“那些评书里的故事、语言,就像储存在我脑海里的文化宝藏,随时可以取出来,为我提供灵感。”之后,在他的创作中,常常会借鉴评书里那种生动讲述故事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有趣的情节中,让读者更易接受和喜爱。

  理科毕业到同仁堂

  邂逅传统文化富矿

  崔岱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同仁堂制药二厂计算机机房工作。那时懂计算机算是高科技人才,全厂只有两台空调,一台在厂长办公室,一台在计算机机房。而同仁堂,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在崔岱远眼中,更像一座传统文化的富矿,等待着他去挖掘。

  刚进药厂,崔岱远见识到传统中药制作工艺的精妙。“制作药丸,从选料、炮制,到粉碎、和药、制丸,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崔岱远回忆,比如选料,必须选用道地药材,像云南的三七、东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药效。炮制药材更是讲究,炒、炙、煅、煨、蒸、煮等方法,各有独特作用。“就拿地黄来说,生地黄性寒,有清热凉血的功效,经过九蒸九晒,变成熟地黄,药性转为性温,有滋阴补血的作用了。”

  他的工作需要把一些药方、资料按关键词分门别类录入电脑,各种药名如潮水般涌来,当大脑一次一次被冲刷后,他发现自己居然懂了一些药性和药理知识。善于学习的崔岱远开始按图索骥翻阅医书,五行、阴阳等曾经如同玄学的概念被他理解了。甚至跟老师傅探讨起望闻问切和悬丝诊脉。

  一位老师傅觉得计算机太神奇,闲暇时来找崔岱远,希望他能教自己计算机知识和应用,作为回报,他可以给崔岱远细致地讲一遍《论语》。崔岱远当即答应了,这一学就是三年,他做了几百张便于记忆的手卡,坐公交车时也从口袋里掏出来看几眼。这些小卡片被他装在纸盒里,保存至今,时时能回忆起在中药厂跟着老师傅学《论语》的日子。

  同仁堂的气息与调性十分独特。“无论是‘仁术济世’的匾额,还是‘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对联,每次看到,我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崔岱远说,老师傅的一言一行也是载体,代表了中医药的文化和历史。在同仁堂工作十年,他如同一块海绵,尽情吸收着文化养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仁堂就像我的第二所大学,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后来,他的作品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关于传统医药的描写,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经济出版编辑生涯

  打磨文化传播技艺

  1999年,崔岱远迎来人生转折点,调入一家经济类出版社,负责编辑全国计算机自考教材。做了一段时间,他接到一位外国作家研究中国经济的书稿,文章中大量引用《史记》《孟子》的内容,让崔岱远非常惊讶,原来中国典籍里藏着那么深奥的学问。严谨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他去图书馆查经典找原文,核对书稿内容,这一看让他入了迷。

  在出版社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崔岱远编辑了数百本书,其中不乏传播传统文化的佳作,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策划编辑了十卷本《季羡林沉思录》。书中收录了季羡林先生从二十多岁到去世前写的文章,大量引用经典,还涉及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用的是译音,这些是否有偏差,作为编辑都要想方设法去佐证。由于文章写作年代跨度大,所以常有前后说法不一致的情况,除了查典籍原文,也要查阅“汉典网”。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知识与智慧的结晶,通过编辑这些书稿,我仿佛在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话,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崔岱远说,他会查阅大量资料,对书中涉及的历史典故、文化知识进行核实、补充。“比如编辑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书,我会研究每个节日的起源、发展、习俗,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然后在编辑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融入书稿,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就像他对美食的考究,从食材到制作,不放过任何细节,他在编辑工作中同样也秉持着这种严谨的态度。

  深入接触大量古籍后,崔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愈发强烈,对古人留下的经典一读再读。他说:“能称得上经典的东西是必须经常拿出来翻阅的,绝不能看一两遍就放在书架上装样子。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那一刻,我们跟圣贤相通了。”他认为,文化传承不能仅靠少数学者在学术圈内做研究,更要通过大众读物走进百姓生活。他希望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活力。

  看懂了一桌家常菜

  便看懂了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早已深深扎进日常饮食的烟火里。崔岱远在同仁堂时,从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中顿悟:原来老祖宗的生活哲学,早就藏在一碗炸酱面、一碟家常菜里。

  他讲炸酱面尤其精妙:面条是“君”,占得主食的根本,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谷为养”,守住小麦本真的甘味;炸酱是“臣”,或肉丁或鸡蛋,辅佐君味却不喧宾夺主,恰似传统文化中“辅弼有度”的智慧;黄瓜丝、萝卜丝这些菜码是“佐”,解腻清口如调和阴阳;最后那点儿醋与蒜是“使”,通窍提鲜,像中医里“引经药”般唤醒全味。这配伍之道,与中药房里“君药定方向、臣药助功效、佐药纠偏性、使药通经络”的道理一脉相承,不过是换到灶台上演绎。

  传统美食里的时令密码,更藏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崔岱远在研究二十四节气时发现,“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老话,实则是顺应阴阳消长的生存智慧:冬至阴极阳生,吃馄饨如包裹阳气;夏至阳极阴生,吃面取绵长之意,盼阴阳调和。他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里写道:中国人立春咬春饼,要卷上韭菜、豆芽,取春生之象;立秋啃秋瓜,是借瓜果的清凉平衡夏末的燥热。这些习俗哪里是简单的吃,分明是用味蕾与天地对话。

  连调味的分寸,都透着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他在烧西湖醋鱼时悟到,杭州师傅强调一滴油不搁,只用西湖藕粉勾芡,是守着清鲜本味的底线;而酱焖黄鱼时,黄酱与甜面酱同炒,鱼肉埋入酱中焖透,则是浓味互融的境界。这正如《礼记》所言“和而不同”,五味既要各显其性,又得浑然一体,过咸则失于燥,过淡则失于寡,恰如为人处世的度。

  崔岱远常说,看懂了一桌家常菜,便看懂了大半中国文化。那盘炒青菜里包含五行,如青色入肝,苦味清心;那碗腊八粥里有时序,如秋收的五谷杂粮熬煮寒冬;就连吃烤鸭时黄瓜条清口不卷饼的老规矩,都藏着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传统美食从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而是古人用舌尖写就的文化教科书,每一口滋味,都是与先人的跨时空对话。

  要让传统的文脉延续

  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

  工作之余,崔岱远也拿起笔,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崔岱远的作品《京味儿》,便是一次深情书写。在这本书里,他从北京的美食、建筑、民俗等方面入手,用细腻的笔触、幽默的语言,描绘出老北京独特的韵味。他认为,老百姓日常的美食是传统文化在平凡生活中的鲜活体现,承载着地域特色与人们的情感记忆,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京味儿食足》《京范儿》《吃货辞典》《一面一世界》等作品。尤其是《吃货辞典》,以辞典形式介绍了上百种美食,从宫廷佳肴到街头小吃,每一种美食都包括食材、制作方法、历史渊源等。他希望让读者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想让大家知道,美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崔岱远看来,美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极具亲和力的部分,通过美食可以让更多人轻松地走进传统文化世界,感受其魅力。他举例说,像春节吃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这种寓意正是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前不久,崔岱远出版了新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以极具烟火气的视角,从四合院的门联说起。老北京四合院门板上镌刻的门联,并非简单装饰,而是家族门风的展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历经岁月摩挲,仍在无声诉说着家族对善良、学识的坚守。卖姜人家的“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将生姜培育元气的实用与忠厚、诗书的精神追求相连,尽显古都风尚。从胡同的风水讲究,四合院大门依风向、水流开在特定方位,到堂屋进深顺应节气,夏日遮阳、冬日纳暖,无不渗透着古代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

  在待人接物的解读上,崔岱远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例,结合当下手机让人与人距离变近却又疏远的现象,深刻剖析古人对远方来客的珍视。对“一揖为敬”的讲解,他纠正了武侠剧中错误的姿势,还原“左手在上拱成心形,肩肘下坠”的正确做法。宴会上座次安排体现的长幼、尊卑之序,在现代社交场合依然能助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他将《论语》《礼记》等经典中的文化理念,巧妙转译成现代人易于理解的生活场景与行为准则,让传统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而成为可触可感、可用可行的生活指南。

  (图片由崔岱远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端午节踩空间留言祝福语大全 端...  端午节踩空间留言祝福语  日照香炉生紫烟,我用香炉煮粽子,口水直下三千尺,缘是粽子已飘香。端午节至...
鼠年端午节贺卡祝福语大全 端午... 猴年端午节贺卡祝福语大全  多变的永远是天气,不变的永远是情意,愿淡淡的寒气,轻拂过去一年的疲惫,暖...
最新或2023(历届)端午节祝... 猴年端午节祝福短信问候  糯米价格坚挺,端午粽子走高。朋友短信送粽子,欲与天公试比高。愿你烦恼不长高...
祝福老师的空间留言 祝福老师的... 1、 强国必强教,强教必强师。国家的未来在于教育,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让尊师重教永远成为时代强音!祝...
关于教师节寄语祝福大全 家长写... 1、 您是烛光,照亮了童稚的心灵;您是春雨,浇灌着幼苗的憧憬;您是马达,推引着每个学子前行。教师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