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深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让一方碧水“流金淌银”。“十四五”以来,浙江省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金额近300亿元。通过资产入股、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地方绿色产业发展。
8月6日,浙江安吉县孝丰镇下汤新创园门口,西苕溪上游的南溪欢快流淌。园内企业利萱户外家具董事长徐永平笑着对记者说:“我们的产品以出口为主,国外客户来一看这好山好水,更容易做成生意!”
下汤新创园是孝丰镇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原本这里聚集着60多家“低小散”企业,2023年镇上对该区域进行全面有机更新,建立产村融合中心,招引了包括利萱户外家具在内的9家规上企业,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投产。
“多亏了水利部门的资金支持,我们才有底气来大力发展新园区。”孝丰镇副镇长张旭东说,“南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开展,让侵占水利红线的企业被清出去,涉及环保问题的企业关停并进行土壤治理,还拓宽了西苕溪堤防作为园区配套,堤顶路从3米拓宽至12米,为我们留足了发展空间。”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安吉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记者近日随水利部在安吉采访中了解到,当地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全力打造幸福河湖,“绿水经济带”生机勃勃,水生态价值转化成效明显,“水岸共富”、和谐共生的局面正在形成。
从挖砂船到游船
坐上“绿水青山号”,徜徉在西苕溪里,满目的绿水青山令人好不惬意。
人称“船老大”的孙金贵是鸿顺旅游公司董事长,公司目前经营3条游船,一条叫“绿水青山号”,一条叫“金山银山号”,还有一条叫“乡村振兴号”。
“这条母亲河养育了我们。”在船舱里,孙金贵跟记者分享了他与这条河的故事,开场白发自肺腑。
西苕溪由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县,是安吉的母亲河。孙金贵在西苕溪边出生、长大,1983年开始在河边修船。1992年,积累了一些资金的他建起安吉金贵船舶修造厂,造小的挂机船。挂机船存在漏油问题,会污染河水,后被淘汰,1999年孙金贵开始造货机船。到了2006年,他又开始造吸砂船、挖砂船。
那些年里,孙金贵也目睹了这条母亲河的变化。“我小时候,河水很清。上世纪80年代,河边建了造纸厂,带来了污染,河水像酱油一样。到上世纪90年代,各村都开始搞吸砂船,水变得很浑。”
护水行动提上议事日程。2013年,浙江省开启“五水共治”,整治吸砂船、挖砂船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安吉建了集装箱码头,孙金贵也开始造集装箱船。水变清了,孙金贵顺势而为谋转型,2018年开始造游船。
2019年,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建的大堤要从金贵船舶制造厂穿过,船厂关停。“绿水青山号”等3艘游船就是船厂生产的最后一批船只。
2023年“双十一”,孙金贵的鸿顺旅游公司开业,开辟了两条航线,串联起沿岸的竹海、古村与湖泊。“今年五一,最多的一天我们接待游客近3000人。”孙金贵说。
当“绿水青山号”经过梅溪镇华光村时,孙金贵一下站起来,指着窗外说:“这里原来就是我的造船厂,最多时同时造21条船。”
在孙金贵记忆中,2006年是船厂最辉煌的时候,年产值上千万元。他坦言,目前经营游船的收入跟当初经营船厂有差距,“但社会发展更注重生态了,我们就要朝着这个方向走”。
碧水潺潺,往事悠悠,这个“船老大”走过的路,见证了西苕溪的变迁,也见证了安吉人从“向河要财”到“护河生财”的蜕变。
想把绿水变金山
想在“绿水”里掘金的,还有90后王雪梅。
骄阳似火,蝉鸣声声,盛夏时节玩水再应景不过。8月5日下午,安吉的天空之门水上乐园里,主理人王雪梅指着宽阔的水面对记者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水域就很喜欢,适合搞水上运动。”
坐落在西苕溪边的这个乐园拥有3万平方米的水域,还有3万平方米的草坪,主要经营卡丁船、桨板、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和露营,从今年5月开业以来,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周末最多时能有上千人。
王雪梅是安吉人,原本在一家公司上班,看到当地一个名叫“山边边”的咖啡馆火了,也动了创业的念头。“那是靠着山建的咖啡馆,据说投资80万元,一年就回本了。我就想,青山可以变金山,绿水也行。”
促使更多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也将赋予家乡河湖更多活力。
“绿水”得益于西苕溪幸福河湖建设。据安吉县西苕溪流域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朱海兵介绍,当地通过关闭污染企业、河道整治、河岸修复等举措,彻底改变了此前西苕溪的脏乱面貌。
依托这泓碧水,当地大力发展西苕溪临港绿水经济带,不仅规划了绿色家具建材、高端装备等沿溪产业带,还启动了天空之门等文旅项目。
“目前,西苕溪临港绿水经济带片区共撬动项目40多个,总投资超200亿元。未来3年内,依托西苕溪水经济发展,将为约80个行政村集体增收超4000万元。”安吉县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柳初晓介绍说。
“最好再来几个项目”
“绿水”中藏金,安吉县梅溪镇铜山村村民刘丽娟也有切身体会。
8月6日10时,安吉隐将谷瀑布漂流项目基地,刘丽娟正忙着清点皮划艇,她的丈夫则驾驶拖拉机把艇拉到漂流的起点。这是安吉县首个开业运营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刘丽娟一家成了直接受益者。
“家里有十几亩茶园要照料,没法出去打工。往年三四月份采完白茶就闲着了,今年家门口的漂流开了,我和丈夫都应聘上了这里的岗位,6月到9月就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刘丽娟眉开眼笑地说,“最好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最好再来几个项目!”
2024年8月,安吉隐将谷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以2920万元的价格,拍下梅溪镇钱坑桥小流域铜山区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生态旅游资源)15年开发经营权。今年6月,依托该项目建设的漂流项目正式开业。
“现在村民可以去漂流公司上班,还可以利用空闲地块建停车场、摆摊卖货、经营农家乐和咖啡馆,增收渠道越来越宽。”铜山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王守宏说,村里近百人由此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和村民每年累计可增收近百万元。
该项目是一家建筑企业投资的。隐将谷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周国清告诉记者:“近年来,县政府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越来越重视,我们受到启发,2024年开始规划做漂流项目。”
开业以来,这里的日客流量最高达4000人。“目前平均一天收入近10万元,预计今年总收入能达到1000万元。”周国清说,后续还打算做餐饮,推动二次消费。
深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让一方碧水“流金淌银”。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浙江省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金额近300亿元。通过资产入股、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地方绿色产业发展。
“推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将水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迭代升级。”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浓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