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通讯员 周婷婷
6月30日,由山西博物院精心筹备的“穿越硝烟的纸弹——山西抗战时期红色传单标语展”在六师五家渠文化馆一楼综合艺术展厅开展,300余幅(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和图片,如同穿越时空的“纸弹”,将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与今日天山脚下的家国情怀紧紧相连。
“纸弹”一词出自成语笔枪纸弹,指用笔墨和书面的文字来作为战斗的武器。当山河破碎的警报响彻华夏,中国共产党人以笔为枪、以纸为弹,党的宣传工作以“笔杆子配合枪杆子”,向敌人发出像枪炮一样的强大的力量,构筑起“第二战场”的精神防线。
如今展柜中,那些历经沧桑却字迹清晰、情感炽烈的山西抗战时期红色传单与标语,正是这段历史的生动见证。从“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的策略转变,到全民族抗战的动员号召,再到揭露罪行、动员参军、瓦解敌志的各类传单……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宣传智慧。开展以来,每天都有数百名观众到此驻足凝视、不舍离开,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赤子之心。
烽火“纸弹”:文物承载历史记忆
8月13日,步入展厅,一股庄重肃穆的气息便悄然漫过周身。数十个恒温恒湿展柜呈波浪形排列,射灯精准聚焦在每一件展品上。观众们放慢脚步,屏息凝视,生怕惊扰了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见证者”。
“传单标语是革命文物中的特殊类别,在当时称作‘纸弹’‘无声的炸弹’,是心理战的重要武器。”山西博物院副研究员、展览项目负责人李贺青在馆内向观众介绍,“山西博物院依托馆藏革命文物,以‘纸弹’为切入点,通过晋疆联合办展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宣传战线的智慧,也希望以历史为纽带,激发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爱国热情,让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焕发新生。”
展厅中央的展柜前围满了观众,1931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的展品在展柜内静静陈列。这份在九一八事变次日紧急印制的宣言,是中国抗战的第一个完整宣言。尽管字迹已有些模糊,但“只有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才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的呐喊依然振聋发聩。
隔壁展柜中,那份于1932年4月15日印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更显珍贵。泛黄的纸张上,毛泽东同志遒劲的签名依然清晰可辨,宣言中“须首先推翻帮助帝国主义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字句,瞬间将观众拉回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
“这些纸质文物历经战火,保存下来的每一份都弥足珍贵。”六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单思伊在展厅巡查时,目光停留在展柜中的展品上感慨道,“它们承载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最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据介绍,此次展览的展品均源自山西博物院馆藏精品的实拍照片。该院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共整理馆藏抗战时期中文传单498份,日文传单93份,为展览提供了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展品支撑。
从山西到新疆,三千里的距离,为了让这些展品安全抵达六师五家渠文化馆,策展团队在展品运输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文物点交、包装运输、筹备布展等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凭借双方团队的紧密协作,这些展品完整地呈现出历史的原貌,观众透过它们触摸到真实的过往。”李贺青回忆起这段历程时感慨。
周末的展厅人头攒动却秩序井然,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这里追寻历史的足迹。乌鲁木齐游客卢志成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前驻足良久,他动容地说:“这些老物件告诉我们,在最难的时候,党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看到毛主席的签名,好像能感受到他当年写下这些字时的决心。”
为了让观众更真切地沉浸于历史场景,策展团队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历史回响”区域里,当低沉的音频缓缓流淌,观众闭上眼,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在文物与光影交织的叙事中,重新触摸那段血火淬炼的历史。
“这些粗糙的土纸传单,在当时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六师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讲解员冯耘向观众介绍道,“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共产党人正是凭借这份智慧和勇气,将最普通的纸张变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纸弹”攻心:宣传策略尽显智慧
沿着展厅的参观路线继续前行,便进入了“攻心”单元,这里的展品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宣传智慧,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探究。此次展览共分为“凝心”“攻心”“归心”“向心”四大单元,系统地梳理了抗日战争时期宣传工作在不同阶段的目标、内容与成效。除静态文物展示外,展览还通过多媒体互动、音频再现等技术手段,立体呈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单元划分,让新疆观众不仅了解发生在山西的抗战历史,更能从中看到民族精神、斗争智慧、人民立场等价值内涵。”李贺青解释展览架构时说,“从历史特殊性中提炼普遍性,才能让不同地域的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在“攻心”单元的“樱花攻势”展区,一组日文传单吸引了大量观众。这些日文传单是当年反战同盟太岳支部针对日军士兵制作的特殊“武器”。“尽快停止战争,迎接属于我们的愉快的春天!”泛黄的文字记录着“纸弹”的威力。
“这种宣传方式非常巧妙,它跳出了空洞的说教,用同乡的口吻讲述真相,更容易触动日军士兵的内心。”李贺青解析道,“当时很多日本士兵是被强征入伍的,他们也思念家乡和亲人,这样的传单恰好击中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和厌战情绪。”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制作传单的条件异常简陋。展览中复原的油印设备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当年的艰难。没有专业印刷机,就用简陋的油印机手工印制;没有优质纸张,就用粗糙的土纸甚至草纸;没有充足油墨,就用锅底灰混合桐油代替。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共产党人依然坚持传播抗战信念。”李贺青指着一份字迹模糊的传单说,“这份《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四次‘围剿’告民众书》上的斑驳油墨痕迹,正是当年印刷条件艰苦的真实写照,即便如此,‘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念依然清晰可辨。”
展厅内还展出了多件山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普查资料,如山西吕梁市交口县桃红坡镇西宋庄村“晋西事变”旧址的“不做俘虏,克服困难,最后胜利,抗战建国”标语;山西晋中市左权县拐儿镇板峪村“珍爱生命,不要为日本军阀牺牲,不要烧房”日文标语等。
“这些标语是刻在大地上的历史记忆,与纸质传单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宣传图景。”李贺青介绍,“将不可移动文物资料纳入展览,也是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有效宣传。”
精神永存:红色基因绽放光芒
随着参观的深入,观众的思绪从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被逐渐拉回当下,展览的最后一部分“精神新生”,则着重展现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让人们感受到红色基因的蓬勃生命力。此次展览是山西博物院第四次送展进疆,对于晋疆两地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山西与我们六师前身部队同为抗战和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此次展览通过珍贵的革命标语实物与历史叙事,让两地红色文化形成跨地域共鸣。”单思伊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展览开展一个月内,已有近万名职工群众前来参观学习,这里已然成为师市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展厅里,时常能看到感人的场景,满头白发的兵团老战士颤抖着指尖抚摸展墙上的标语,眼中泛起泪光;年轻父母俯身蹲下,轻声给孩子讲述“全民抗战,保卫家乡”的厚重含义;机关干部在“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标语前驻足沉思,交流感悟。
这些泛黄的纸页让抗战精神从书本课堂走进了生活场景,变得“接地气”,为师市群众提供了接受红色教育的鲜活载体。“传单标语里喊的‘团结抗战’‘保家卫国’,跟咱兵团人‘屯垦戍边、艰苦奋斗’的精神,骨子里是相通的。”单思伊道出了展览引发广泛共鸣的原因,“这种精神上的呼应,让人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咱兵团的使命里。”
此次展览与六师五家渠市的红色文化建设形成了有效协同。六师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侧重展现兵团人在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中的艰苦奋斗与奉献精神,而本次展览则侧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宣传与群众动员。
“二者相互辉映,呈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单思伊介绍道,“观众可以从宏观与微观、行动与思想等多维度理解那段峥嵘岁月,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
对于未来的文化合作,单思伊充满期待:“我们希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开展文物巡展和策展交流,推动山西与六师两地博物馆的深度合作。同时加强人才帮扶和专业指导,让两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那些曾在烽火中传递信念的“纸弹”,从未随时光流转而失去力量。在天山脚下的沃土上,它们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如同不灭的星火,始终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这场跨越三千里的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与接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沃土中不断生根发芽,激励着各族儿女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上一篇:看结果更要相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