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翰墨神泉两相宜
创始人
2025-08-18 19:45:32
0
8月16日,“陇上神泉·书画通渭”文化活动月系列展览开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摄

八月的陇中大地,暑气未消。走进通渭县翰墨文化中心嘉宾满座,人头攒动。“陇上神泉·书画通渭”文化活动月于8月16日在这里正式开幕。

盛况空前,好戏连台。中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通渭写生作品展、中庸艺术馆和麦岛盛裕艺术馆收藏展、通渭籍中书协中美协会员及农民艺术家作品展等九大系列主题展联袂登场,集中呈现了书画精品与非遗力作2100余幅。这些丹青墨宝与匠心之作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一场蔚为壮观的艺术盛宴,吸引了无数目光,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焦点。

以文旅为媒,以活动为介,这座投资1.3亿元精心雕琢的文化地标——通渭县翰墨文化中心,成为一扇向世界展示通渭文旅魅力的璀璨窗口。透过这扇窗,“陇上神泉·书画通渭”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翰墨飘香,书画通渭。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赛摄

在通渭,书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句当地俗语道出了书画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根基。从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到当代三位院士,文脉传承从未间断。

在通渭,五岁孩童执笔描红,耄耋老人挥毫抒怀,甚至田间劳作的农民,放下锄头就能提笔作画。这种独特的“通渭现象”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

如今,全县现有书画创作者1.2万人,其中中美协、中书协会员69人,城乡画廊800余家。投资5.6亿元建成的悦心国际书画村,每年举办各类书画活动500余场次,书画产业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

通渭县依托书画文化,着力强品牌、延链条、聚集群,构建形成了以创作交流、展拍鉴定、信息发布、装裱交易、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书画产业体系。通渭县以笔墨为媒,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通渭的地脉深处,蕴藏着一份来自远古的温暖馈赠——陇上神泉。

其因水质优、水温高、水量大、元素丰被誉为“西北第一泉”。200米深处的古老岩层,如丹炉熬炼水温113摄氏度,日奔涌水量6000吨以上、温度达53.9摄氏度。通渭温泉属珍稀硫酸钠型热矿泉,富含32种疗愈元素。

通渭依托温泉资源打造陇上神泉康养休闲基地。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佰万摄

依托温泉资源,通渭县着力补短板、挖潜能、创品牌,打造集休闲度假、养老服务、康复医疗、赛事露营等于一体的陇上神泉康养休闲基地。

今年,通渭县已整合各类资金3.2亿元,对温泉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改造提升,旨在打造水清、岸美、路畅的游览通道。门户区游客服务中心和温泉公园的建设也同步推进,核心区则重点提升酒店生态园等商服设施,完善景区道路。

“传统中医+温泉水疗”的创新模式也正在这里落地生根。甘肃首个县级中医温泉水疗中心,年接待康养游客2万余人次。投资18亿元打造的温泉康养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翰墨文化区、门户游乐区、生态景观区、农耕体验区、康养核心区、现代农业区等六大功能板块。项目建成后,将通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温泉资源有效结合,延伸文旅产业链条,建成别具一格的陇中书画温泉度假胜地。

榜罗会议纪念馆。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佰万摄

在榜罗镇会议纪念馆,AR技术让游客“穿越”到1935年的长征场景;常河镇的山楂花田里,游客体验采摘乐趣;马营镇油坊村将书画写生与农耕体验相结合……通渭正构建以“书画为魂、温泉为韵、红色为根、产业为基”的全域旅游格局。

泉雾升腾,见证了通渭发展的最靓瞬间;书坛画苑,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最美盛景。

通渭,正因书画和温泉而改变。

夜幕降临,翰墨文化中心的汉唐风格屋檐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室内,装裱师傅正在赶制参展作品;室外,温泉水汽氤氲升腾。这座丝路古城,正在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包雪瑞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王学香责编:朱旺 校审:祁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花1万1买周杰伦门票退款1年没... (来源:荔枝新闻)转自:荔枝新闻 【#花1万1买周杰伦门...
国子软件使用1300万元闲置募... 近日,山东国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72953)发布了关于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
天山股份(000877.SZ)... 格隆汇8月18日丨天山股份(000877.SZ)公布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与行业发展匹配...
ST东时完成资金占用整改,股票... (来源: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 吴其芸)8月18日,东方时尚驾驶学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
吉鲁重返法甲首秀:38岁老将的... 在2023年8月18日的法甲首轮比赛中,38岁的老将吉鲁迎来了他的法甲首秀。作为里尔的首发球员,他不...